在資本市場的舞臺上,海源復材曾是一顆閃耀的明星。2010年,它以國內“液壓壓機之王”的身份華麗上市,招股書中“技術國際先進,領先國內廠商至少3年”的豪言壯語,彰顯著其不可一世的霸主地位。
然而,上市后的海源復材卻猶如一顆迅速隕落的流星,“霸主之氣”轉瞬即逝。從2010年到2012年,其利潤從6000多萬急劇降至700萬,隨后自2013年起便陷入了扣非虧損的泥沼,且這一虧就是多年。據統計,海源復材IPO十多年來的利潤總和竟為-12億,這意味著在上市的漫長歲月里,它幾乎一直在虧錢。
那么,海源復材虧損的錢從何而來呢?答案是股民的資金。2010年IPO時,它成功融資7.2億;2016年定向增發,又獲得了6.036億的資金注入。正是這13億的融資,支撐著它在風雨飄搖中走到了今天。但如今,海源復材已瀕臨資金枯竭。2024年三季報顯示,其賬上貨幣資金僅剩3000多萬。在公司賬戶即將見底之際,實控人甘勝泉果斷選擇了逃離。近日,海源復材發布公告,甘勝泉擬出售14.3%的股權,套現3.5億離場。
實際上,甘勝泉并非第一個從海源復材逃離的人,他只是“二傳手”而已。4年前,他從海源復材創始人李氏家族手中接過了控制權,如今又將這一“燙手山芋”轉交給了他人。甘勝泉執掌的4年里,雖未能改變海源復材連續虧損的局面,但從賬面來看,他個人卻有所斬獲。當初他以5.4億的價格接手,中途套現1.5億,如今又賣了3.5億,還持有3.8%的股權,當前折合市值約7600萬,浮盈3000多萬。不得不說,上市公司的老板們似乎總有辦法在公司業績不佳的情況下,讓自己賺到錢。
不過,若論“跑路”最瀟灑的,還得數將海源復材包裝上市的福建李氏家族。他們先是精心將公司包裝上市,上市后迅速“變臉”,在把融資揮霍得所剩無幾后,便果斷套現離場,一系列資本操作如行云流水。
海源復材的創始人家族有三兄弟,IPO時招股書中的家族成員多達10人,皆在公司直接或間接持股。而家族中的核心人物,則是三兄弟中最小的弟弟李良光。李良光1982年畢業于福州大學,畢業后進入福州長樂縣的一家糖紙廠擔任技術員,從此與機械設備結下了不解之緣。憑借著靈活的頭腦和創新的思維,他經常提出改進生產設備、提高生產效率的好點子,兩年后便被一家石材公司挖走,并被提拔為技術副總經理。
在石材公司工作的過程中,李良光敏銳地察覺到石材成型機械設備蘊含著巨大的商機。于是,1988年,他帶著技術團隊毅然創業,創辦了海源機械公司。由于工作時間不長,啟動資金成了難題,關鍵時刻,兩個哥哥伸出了援手。大哥李祥凌比李良光大15歲,曾在海軍東海艦隊服役,1991年才退伍;二哥李建峰大李良光7歲,在福建海軍基地服役,1994年退伍。有了哥哥們的資助,李良光得以放手一搏,一邊代理銷售他人的設備,一邊潛心研究自己的設備。
到了90年代,海源機械終于具備了以自研為主的液壓成型設備供應能力,此時兩個哥哥也退伍歸來,兄弟三人攜手踏上了海外淘金之路。當時,國家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際貿易,并出臺了出口退稅、外匯留成等政策支持出口產業,尤其是機電產品出口;同時,90年代初南美的阿根廷、巴西等國推行經濟自由化改革,大力發展工業,對機械設備的需求巨大;此外,福建早年有許多移民在南美經商,形成了成熟的貿易網絡,李氏家族依托閩商社群關系,大大降低了渠道成本。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三兄弟在阿根廷憑借液壓成型機械設備貿易挖到了第一桶金。
90年代的出口貿易存在配額指標,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李氏家族阿根廷貿易的“護身符”,阻擋了不少國內競爭對手。但2001年我國加入WTO后,貿易壁壘被打破,李氏家族的優勢不再,于是他們將目光重新轉回國內。他們先在香港注冊了境外公司,然后通過該公司投資設立了海源復材的前身——海源機械設備有限公司,以外商投資的身份享受了“兩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政策。
不可否認,海源機械在創立初期確實擁有技術優勢。國內第一臺千噸級的陶瓷壓機、耐材壓機皆出自海源機械之手,之后還推出了第一臺生產粉煤灰蒸壓磚、灰砂蒸壓磚的墻材壓機。憑借著這些技術成果,2003年成立的海源機械迅速在國內市場嶄露頭角,并于2010年成功登陸深交所。
然而,上市后的海源復材卻未能延續輝煌。2013年便陷入了扣非虧損。作為創始人的李氏家族也曾試圖拯救公司,2014年籌劃重組并購外部公司以改善業務,但最終未能成功。2015年,他們緊跟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潮流,拓展了碳纖維復合材料業務,2016年的定向增發募資便是以此項目為由頭。為了突出新業務,公司也由海源機械更名為海源復材。
但令人遺憾的是,除了公司名字的改變,新業務并未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公司依然在虧損的泥潭中掙扎。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海源復材高喊進軍新能源的同時,實控人家族卻在階段高點一次性轉讓了一大部分股權,套現4.7億。實控人套現后,海源機械迅速陷入巨虧,2019年虧損5億多,即便在這一年,李氏家族仍堅持套現了1000多萬。2020年,眼看上市公司賬戶上僅剩9000多萬,融資即將耗盡,李氏家族再次大舉減持,將控制權轉讓給了甘勝泉,又套現了4.4億。至此,李氏三兄弟舉家逃離,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
海源復材的興衰,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故事。它見證了一家企業從輝煌到衰落的過程,也揭示了資本市場中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對于投資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深思的案例,提醒著我們在投資時要保持警惕,理性看待上市公司的業績和前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