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小伙伴反饋,當前市場不管有沒有靴子落地,似乎都難以迎來上漲行情。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將從三個部分,為大家深入剖析。
特別提醒,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核心所在,請大家務必留意 。
一,股市的鐵律
此前,不少人都在盼著靴子落地,如今又在期待市場企穩。可即便市場真的上漲,就能篤定自己穩賺不賠嗎?恐怕并非如此。
現實很殘酷,今年股市整體表現尚可,然而七成股民仍在虧損。
不得不承認,股市里確實有一些幸運兒斬獲了極高的收益,正是這些高回報,吸引著人們盲目涌入股市,幻想著自己也能成為股神。
人們普遍存在一種陋習 —— 追漲。究其根源,在于大家堅信只有股價上漲才能盈利。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不妨試想,倘若股價始終保持平穩,沒有大幅波動,投資者反倒更易從中獲利。
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會更加審慎地挑選股票,將目光聚焦于那些經營穩健、基本面優異、分紅穩定,甚至有望永續經營的優質公司。
以債券投資為例,投資者在這一領域往往不易虧損,其關鍵就在于債券價格波動極小。
只要投資者長期持有,且債券本身不存在信用風險,獲取利息收益便十拿九穩。
然而,一旦涉及股價波動,情況就截然不同了。
股價上漲得越是迅猛,虧損的股民數量就越多。這是由人性決定的,許多人總是在股價高位時沖動接盤。
所以說,大家不能陷入慣性思維,認為股價上漲就必定盈利,下跌就毫無機會。股票市場本質上就是一個充滿博弈的戰場,而散戶無疑是其中最脆弱、最容易受到傷害的群體 。
二,手無縛雞之力的小散
不少人覺得,只要市場行情好,自己就能輕松盈利,而賺不到錢,都歸咎于市場缺乏機會。
這恰恰是當下多數散戶的認知誤區。文章開篇就提到,今年以來市場整體表現可圈可點,可為什么多數人還是沒能盈利呢?
首先,普通投資者務必明確自身定位。
大家不妨思考,參與股市博弈的主體,無非是國家相關力量、產業資本、機構以及散戶。強弱對比,一目了然。
當然,普通投資者切忌與這些大資金正面抗衡。最明智的策略,是選擇跟隨,這遠比單槍匹馬闖蕩要強得多。
話雖如此,洞察機構資金的動向并非易事。但請記住,但凡他們有所行動,必然會留下蛛絲馬跡。
隨著大數據與量化分析技術的興起,我們可以收集、歸納交易數據,借助模型進行梳理、比對。
最終,篩選出具有機構交易特征的數據。詳情可直接參考下圖:
請大家留意圖中的橙色柱體,這是我用了十多年的大數據系統生成的「機構庫存」數據,用于反映機構資金參與交易的意向。
「機構庫存」數據存續的時間越久,表明參與交易的機構資金越踴躍,同時也意味著機構對相關股票更為看好。
觀察上方圖表,能夠清晰發現,當 「機構庫存」數據消失時,股價呈現持續下跌態勢;而當 「機構庫存」數據持續活躍,股價不僅整體表現更優,短時間內漲幅甚至能超 30%。
由此可見,在充滿博弈的股票市場中,散戶單靠自身力量闖蕩極為艱難。
或許有人會質疑,緊跟機構資金就必定能獲利嗎?實際上,洞察機構資金的動向,關鍵在于為投資決策增添一份保障。
相比整日緊盯股價走勢,了解機構資金的交易行為,顯然是更可靠的策略 。
三,市場的整體節奏
當市場發生波動時,洞察機構資金的交易行為,優勢盡顯。我們能夠據此區分,哪些股票的波動是受市場情緒左右,哪些則是被機構資金實質性操控。詳情見下圖:
觀察圖表可知,在市場超 5000 只個股里,具備「機構庫存」數據的個股不足 1200 家。而在這些個股中,連續多日出現「機構庫存」數據的多達 900 余家。并且,連續 4 - 5 日擁有庫存數據的個股數量持續攀升。在市場持續震蕩的背景下,機構資金的這一系列動作,釋放出什么信號?詳情請看下圖:
本篇就聊到這里,關注小雅,隨時隨地帶給你不同視角。
聲明
以上內容來自網絡收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刪除,同時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敬請知曉。
此外,本人不推薦任何個股,不收會員,沒有社交群,也從不與任何人發生利益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