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畫濫觴于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惟用禿筆,或以手摸絹素”的說法;肇始于清初高其佩“舍筆而求之于手”,之后歷經時代更迭,指墨畫家也不絕如縷的出現,但能稱得上卓越的當屬近現代大師潘天壽。潘天壽指墨雄健高古與他的筆畫相互輝映,成為中國繪畫史上指墨畫的高峰。
當代畫壇指墨畫南北雙雄崔如琢與朱祖國,二人各領風騷,共同鑄就了當代指墨畫領域的傳奇風采 。崔如琢之指與墨,較前人更輕松,更自由,更完備,以一種超然情懷,將內心的野逸,游戲于紙上。其畫,指法顛狂,墨海浩瀚深遠,山川萬物皆在醉的愉悅里體現著人的清晰冷靜。朱祖國的指畫題材豐富,內容廣博,氣勢磅礴、刻畫細微,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他們的努力、探索和創新,為指墨畫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使其從最初不被主流關注的小眾藝術形式,逐漸發展成為人們日益關注和喜愛的繪畫門類。
潘天壽遠承五代兩宋董、巨、馬、夏及元代吳仲圭、方方壺,近法石溪、八大、石濤及吳昌碩諸家,取精用宏,博采眾長,獨辟蹊徑,自成一家。其畫融詩、書、畫、印為一體,筆墨雄渾,布局奇崛,意境高華,氣勢磅礴。又擅指墨,極見生澀凝練、古拙厚重之筆外意境。所作蒼松健翮,山花野草,新荷老梅,巨石修篁,無不生機蓬勃,詩意盎然。
潘天壽大師的作品善從高、遠、大處立意,以苔臺貫通氣脈,深得勁撥陽剛之美。精于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畫鷹鷲、八哥、蔬果及松、梅等。他筆下的許多鷹鷲圖都是其指墨畫作品。中國美術館收藏的其中一幅《松鷹》是潘天壽50歲左右的代表性指墨作品,此作結構嚴謹,左下半露的錐形山石被評論家譽為“表現出作者善于造險,追求雄奇蒼石的創意”。
潘天壽《松鷹》
潘天壽 《無限風光圖》
潘天壽作品
潘天壽作品
潘天壽作品
潘天壽作品
崔如琢先生的藝術成就最重要的是指墨創作, 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突破,將指墨、積墨、潑墨等技法融合,指掌并用,創作了諸多巨幅作品。
他也創造性地開創了指墨書法,融合了“篆魏”書法技藝,他的指書既有篆書的古樸,又有魏碑的雄健
著名學者辛冠潔評價說:如琢的指墨,將被中國美術史重重記下兩筆:其一,“崔如琢撞響了振興指墨的洪鐘”;其二,“崔如琢在中國指墨藝術發展道路上樹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崔如琢作品
崔如琢作品
崔如琢作品
崔如琢作品
崔如琢作品
崔如琢作品
朱祖國溪江畫派創始人,當代指墨畫領軍人物。朱祖國對指墨畫的熱愛和執著驅使他在這一領域不斷探索和創新。他將現代審美觀念與傳統的指墨畫技法相融合,在保留指墨畫稚拙、獨特的韻味的同時,賦予了作品更多的時代氣息。
朱祖國的指墨畫作品題材廣泛,從傳統的山水、花鳥到現代的都市生活,都能在朱祖國的筆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他大膽地對指墨畫的表現形式進行嘗試,突破了傳統指墨畫的一些局限,創造出更加自由、靈動的繪畫語言。朱祖國的出現,使指墨畫在當代藝術舞臺上重新煥發出耀眼的光芒,吸引更多年輕畫家關注和學習指墨畫,為指墨畫在當代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朱祖國作品
朱祖國作品
朱祖國作品
朱祖國作品
朱祖國作品
朱祖國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