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關稅戰未停,美再揮大棒,卻被一招鎖喉,美媒:難以追趕上了!
特朗普說要對中國海運船舶征收單次最高 150 萬美元“服務費”,這事兒還沒成真,美國本土的出口商就已經慘得不行,都“無船可用”了。
路透社有報道說,美國煤炭商 Xcoal 因為船東不接訂單,1300 億美元的貨物有滯留的危險;西弗吉尼亞州的煤礦沒辦法,只能裁員,沒賣出去的庫存堆得跟山似的。農業市場就更慘了——玉米、大豆出口商因為運輸成本一下子漲了 35%,沒了競爭力,美國農場局聯合會直說:“報復性的關稅再加上航運費的沖擊,農民根本扛不住?!?/p>
可笑的是,這場麻煩恰恰是特朗普“重振造船業”的想法引起的。為了硬要扶持本土造船業,美國要求出口的貨物必須由美籍船只來運,結果被現實打得臉疼:2023 年美籍商船的噸位在全球才占 0.1%,可中國同期造船的份額一下子就沖到了全球的 55%,新船交付的速度是美國的 232 倍。荷蘭的航運專家說得特別直白:“美國想用關稅擋住中國造船業,就跟想用掃帚攔住海嘯一樣。”美媒也表示:難以追趕上了!
01造船帝國落幕
在美國那銹得不行的龍門吊下面,特朗普說“每年下水一艘航母”,這話顯得太荒唐了。在上世紀 40 年代的時候,美國造船業那可是厲害得很,平均每年能造出 1500 艘艦艇。可現在,美國造船業正掉進“越砸錢越不行”的怪圈里。
造價 130 億美元的最新航母,剛服役就因為電磁彈射器出故障成了擺設,修它的費用比造一艘新船還貴;抄襲歐洲設計的護衛艦,改圖紙拖拖拉拉弄了三年,最后造出來的船比原版重了 10%,連龍骨都有結構上的毛?。桓x譜的是,核潛艇修個船都得排隊等九年,等修好了恐怕都直接變成老古董了。
看看現在,美國那四大船廠(像通用動力、巴斯鋼鐵這些)因為高度依靠軍品訂單還能勉強撐著,民船市場那是徹底丟了,年輕人寧可去快餐店打工,也不愿意進船廠。就連潛艇主軸這種關鍵的零件,全美國就剩下一家 1940 年代的老廠能生產,故障率居然高達 37%。美參議院委員會主席發愁地說:“這不是錢不夠的問題,是造船的基礎全都壞得沒法要了?!?/p>
對于此,特朗普先生認為關稅是無所不能的。他覺得任何美國處于失落狀態的產業,只要對競爭者施加高額的關稅,就能夠重新奪回領導地位。
02 東升西降,全方位開花
在美國持續在“關稅 - 斷鏈 - 通脹”的循環中艱難掙扎之際,中國智造早已著手開啟全產業鏈優勢的重構規則?,F今,中國新建造的遠洋商船超過 1700 艘,包攬了全球超過 50%的訂單。江南造船更是成功突破浮船塢甲醇艙強度試驗技術,將特涂周期壓縮了 4 個月,奠定了綠色航運的領導地位。這種“基建 - 制造 - 創新”三位一體的能力,使得美國智庫坦言:“對中國造船業進行封鎖,等同于迫使世界放棄海運。”
更令美國感到震驚和擔憂的是,遠洋巨輪僅僅只是冰山的一角,中國正在各個領域實現反超。生物科技被美國視作擁有百年歷史的技術壁壘,然而在美國的貨物依舊堆積在碼頭之時,中國的貨輪正裝載著國產科技產品駛向海外,成為了新質生產力。
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建成了全球第一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達成了 4600 公里星地一體傳輸,其加密技術使得老美的網絡攻防演習屢次遭遇阻礙;新能源汽車領域更是一馬當先,比亞迪單月出口量突破 3.6 萬輛,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飆升至 37%,特斯拉柏林工廠甚至反過來引進中國的一體化壓鑄技術。中國用實際行動宣告:真正的遙遙領先,從來都不需要設置高墻鐵幕。關稅戰未停,美再揮大棒,也算是被一招鎖喉了!
03 咬牙硬撐,拒不低頭?
如今,美國能源公司為了避開本土的航運禁令,把得州的液化天然氣繞道中國港口換船之后再轉運至歐洲,物流成本暴增三倍,但也只能咬著牙苦苦支撐。
華盛頓卻不斷加大施壓的力度,要求歐洲盟友將美國 LNG 的進口量提高到俄烏沖突前的三倍,甚至還威脅對采購量不足的國家加征關稅,試圖通過政治鎖鏈強行進行捆綁。最終,為此付出代價的只能是美國的消費者和歐洲的盟友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