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網·甲秀新聞訊 4月2日,貴州省水庫資源生態資產價值評估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施方案座談會在省水利廳召開。中國科學院生態經濟專家、北京師范大學世界經濟學博士、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貴州儲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齊聚一堂,分析研討貴州水庫生態資源向經濟價值的轉化路徑。
貴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區,受特殊地形地貌、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蓄水保水能力差等因素影響,工程性缺水成為制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同時,貴州擁有豐富的水庫資源,作為長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具備多重生態功能,水資源優勢是貴州未來發展的巨大優勢。
解決水庫開發與保護的矛盾,需要平衡生態效益與經濟價值,以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這不僅對貴州有重要意義,更有助于服務全國。
座談中,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生態經濟價值高級評估師嚴茂超,北京師范大學世界經濟學博士常懷立分別從各自的領域,介紹了貴州省水庫資源生態資產價值評估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施方案及意義。
嚴茂超表示,貴州作為我國西南地區的水資源大省,依托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水系資源,通過多年水利工程建設,形成了以大型水庫為核心的水利網絡,可通過科學評估與轉化,獲得國家補償政策及銀行低息支持,促進生態資產的經濟價值實現。
常懷立表示,貴州可秉持資源變資產、資產變產業、產業出產品的理念,在政府主導下,利用市場機制做好水庫資源生態資產價值評估及價值實現的大文章。
會上,專家學者們認為,貴州需要對水庫資源進行確權與動態檢測,建立統一登記系統,采用網格化和遙感技術實現生態資產“一張圖”管理。同時,進行價值評估與核算體系構建,構建包含多種指標的核算模型,制定技術規范,評估水庫生態多維度價值。還可進行生態產品開發與價值轉化,推廣綠色水電、生態漁業,發展水庫綠色金融,探索“水權交易”,打造綠色生態產品、文化旅游多元化業態。
在生態產品開發與價值轉化中,可開發“水庫+”業態,發展濱水經濟,探索水庫碳匯交易,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可嘗試市場化機制與融資模式創新,搭建交易平臺,推動資產證券化,推廣PPP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建設與運營;可推進區域協同與政策集成改革,跨區域合作共享資源,創新土地和能耗政策,推動水庫資源的協同開發與生態補償。
專家學者建議,貴州可嘗試以赤水河、烏江流域為試點,組建省級專項工作組,整合各部門資源,制定專項條例,構建完善的政策框架及監測評估機制,為水庫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保障,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做大做強貴州水庫資源生態資產。
記者 湯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