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是第18個“世界孤獨癥日”,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洪山鎮楊橋中路254號的一家名為“星點心愿”的茶咖餃子店正式開業。這是福建首家“星青年”手作餃子茶咖空間,多位孤獨癥青年在此獲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4月2日,一家名為“星點心愿”的茶咖餃子店正式開業。這是福建首家“星青年”手作餃子茶咖空間,多位孤獨癥青年在此獲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葉秋云 攝
走近“星星的孩子”,消除誤解和偏見
“走進星星的世界,給自己一杯茶的時間”“這里有星員工,Ta們動作有點慢,行為有時會不恰當,溝通有時會沒有邊界,餃子形狀也有點呆萌,請多多理解星星們的與眾不同”……在這家店的店內和店外,隨處可見溫馨的提示語,引導更多人走近孤獨癥人士,增進對他們的理解和接納。
孤獨癥,醫學上稱之為“孤獨癥譜系障礙”。由于孤獨癥人士不善與人溝通,往往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里,因此被大家稱為“星星的孩子”。研究顯示,2017年至2023年,中國孤獨癥患病率約為7‰。截至目前,中國有超過1300萬孤獨癥患者。
為了喚起社會對孤獨癥人士的關注,“70后”的張秀麗攜手數位志同道合的孤獨癥兒童家長,于2017年共同組建了福建省心啟航助殘幫扶中心。張秀麗坦言,以往社會對孤獨癥人士充滿誤解與偏見,而今,隨著公眾對這一群體的認知逐漸加深,他們正逐漸獲得社會的接納與友好對待。
關注“星青年”就業,讓遙遠的“星星”發光
然而,成年孤獨癥人士就業率普遍較低,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根據2024年發布的《中國孤獨癥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Ⅴ)》顯示,77.64%的18歲以上孤獨癥人士并未就業,該群體中僅有11.18%實現了輔助性就業。
“我們開設這個店的意義,就是希望讓更多人看到,‘星星’雖遙遠,但同樣也可以發光。”張秀麗補充道,她希望公眾能看到一群孤獨癥孩子的家長沒有放棄,她們正竭力支持這些孩子走得更遠。同時,她也希望社會能更加關注孤獨癥人士的就業問題。
在“星點心愿”茶咖餃子店內,兩位“星青年”正全神貫注地制作餃子。他們小心翼翼地攤開一張餃子皮,利用特制的輔助工具精挖取適量的肉餡,放置于餃子皮中央。接著,他們將餃子皮對角輕輕對折,并細致地捏合邊緣,確保其對稱、美觀。大約30秒后,一個餃子便成型了,被小心地放置在鐵盤上。
談及為何選擇餃子作為小店內的主打食品。“包谷長滿了,就沒地方長雜草。”張秀麗指出,包餃子,能夠填滿“星青年”們的時間,有效替代了他們可能出現的不恰當行為,如大喊大叫、突發情緒問題等。
店內一隅設置了能量加油站。圖為志愿者在介紹孤獨癥人士的情緒特征。葉秋云 攝
“娜姐,你要看著我表演哦。”20多歲的“星青年”王杰(化名)在張秀麗身后經過,他肩負著今日開業儀式的表演任務,與志愿者林娜如是說道。
這間小店的店長陳英笑看著王杰與志愿者們說笑。她表示,目前,店內已有11位孤獨癥青年員工,年齡最小的16歲,最大的38歲,實行輪班制,每人每天工作3至4小時。“有這份工作,他們非常期待,也很興奮,有時甚至下班了還舍不得離開店。”
守護孤獨癥孩子成長,不是“矯正”為世人眼中的“正常”
如今,越來越多人關注到孤獨癥人士的就業率問題,為了孤獨癥人士更好地融入社會而努力。除了今日開業的“星點心愿”茶咖餃子店外,北京龍在天皮影藝術團將吸納孤獨癥人士,讓“星星的孩子”們擁有一技之長;為給孤獨癥孩子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畢占敏自費150多萬元在福州創辦了相關機構;在泉州,有一家特別的菜鳥驛站,快遞員全部由孤獨癥青年擔任……
于2017年在平潭創辦平潭慢飛天使特殊兒童康復中心的臺胞陳習珍將這一切看在眼里。作為一位孤獨癥孩子的母親,在她的悉心陪伴下,女兒劉夢緣目前在鋼琴演奏領域發光發熱。
陳習珍表示,守護孤獨癥孩子的成長,不是要把他們“矯正”為世人眼中的“正常”,而是致力于協助他們在各自的人生軌跡上綻放出獨特的光彩。
來源:中國新聞網
記者:葉秋云
編輯:宣佳
審核:張雪飛、張競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