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場的不確定性逐漸落地,很多人說等著反彈就行,但問題是A股折騰了那么久,你真的能迎來反彈嗎?下面把這一問題給大家具體理一下!
大家注意最后一部分的內容,本篇的精華都在其中,大家可千萬不要忘記。
一,A股的分水嶺
時隔50個交易日A股成交額再次不足1萬億元。
數據顯示,自上次跌破1萬億關口(1月13日)次日算起,A股本輪連續萬億成交保持了50個交易日,低于上一輪連續紀錄的72天(去年9月25日至今年1月12日)。
最近a股行情確實比較疲弱又沒趣,指數在小箱底附近窄幅震蕩,沒有熱點板塊帶動,市場交投清淡,謹慎觀望情緒明顯。
市場普遍認為是大多數人都在等:
清明假期在即,迎來節前「出金日」;
資者對市場的預期變得較為謹慎:
一方面,前期熱點消退,一方面,部分上市公司面臨年報季報的考驗,業績的不確定性讓投資者持幣觀望,等待更明確的業績信號再做決策;
最大的問題是在等tariff,但現在逐漸落地,真的能迎來反彈嗎?
并不是給大家潑冷水,問題就擺在那里,誰能保證下跌之后就一定能迎來反轉?
二,反彈的那一刻
在預期之內的下跌當然沒什么可怕的,但如果是下跌之后別人的能反彈,你的沒有呢?
在投資市場中,很多人其實是沒有完整的投資理念的,所以總是覺得下跌之后一定都能反彈,或者上漲之后就一直會一起跌下去。
但天天靠信念支撐,除了讓自己吃虧外好像別無好處,那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到底應該怎么辦?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為什么有些能漲上去,有些卻不行?不就是有沒有資金做的區別嗎?
那么現在的關鍵就在于看清楚哪些還有機構資金在背后支撐,你可能會覺得這太難了。
確實,傳統辦法很難察覺到機構資金的動作,但隨著大數據和量化分析的發展,這類問題現在解決起來就不難了。
它可以通過對原始交易數據的收集、篩選、整理和挖掘,并通過模型進行比對后,我們就可以發現其中的特殊現象了。
比如「交易行為」數據,尤其是本身就具有連續性、規模性和重復性的特征的機構資金的交易行為,直接看下圖:
上面是我用了十多年的大數據系統中顯示的,大家注意看圖中的橙色柱體,反映的是機構資金整體行為的「機構庫存」數據。
上面這只股票是最近表現很不錯的「艾迪藥業」的交易行為數據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在「機構庫存」數據消失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股價下跌將近20%,說實話,別說20%了,就算是10%,又有多少人能扛得住呢?
相反,在「機構庫存」數據持續活躍的一個月內,股價漲幅超過30%,現在看是不是很好?
但在當時看的話,只根據走勢是什么也看不出來的。
大家想一下,如果在當時能看到機構資金的這一動作的變化,是不是在做選擇時也不會那么糾結了?
看清楚市場中整體交易行為的最大優勢就在于,在面對市場的大幅波動時,能夠看清楚哪些是有機構資金在背后支撐的,哪些是機構放棄了的!
三,整體才是最關鍵的
在市場出現波動時,看清楚機構資金的交易行為的優勢就在于,可以清楚知道哪些股票是受情緒影響的波動,而哪些是真正被機構資金所操控的,看下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市場5000多家個股中,僅有不到1200家有「機構庫存」數據,但這其中連續多日出現「機構庫存」數據的竟然有900多家。而且連續4-5日有庫存的個股已經連續增加,在市場持續震蕩的時候,機構資金的這一動作,又是什么信號呢?看下圖:
本篇就聊到這里,關注小雅,隨時隨地帶給你不同視角。
聲明
以上內容來自網絡收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刪除,同時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敬請知曉。
此外,本人不推薦任何個股,不收會員,沒有社交群,也從不與任何人發生利益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