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4月3日電 題:湖南:一場“手術”背后的古樹保護
新華社記者周勉、王騰
春季本是發芽生長的時節,但在湖南省衡陽市衡山縣長江鎮新源村,一棵樹齡300多年的古樹卻生命垂危,需要進行“手術”。
這棵編號為43042300239的香樟是湖南省約24萬棵掛牌登記的古樹名木之一,生長在離湘江只有十多米遠的岸邊。2021年,當地修建防洪堤壩時的堆土、硬化等作業,使得古樹60%的根系遭到壓迫,導致養分輸送受阻、樹冠收縮嚴重。
“你看它的樹冠外圍,樹葉發黃、凋落,甚至出現了禿枝,這些都是縮冠的癥狀。”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古樹名木保護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吳磊是這場“手術”的“主治醫生”,他告訴記者,因為感到“力不從心”,這棵香樟只能通過收縮樹冠的方式來減少養分消耗,并在原本處于發嫩芽階段的春季,開始努力結籽,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延續下去。
古樹生病既有類似的人為因素,也有雷擊或蟲害等自然因素。每年,湖南各地林業部門都會記錄轄區內在編古樹的健康狀況,需要進行治療的,由當地出具初步搶救復壯方案交由湖南省林業局審核。沒有異議、相對簡單的方案由地方自行實施,如果病情復雜、嚴重,則由研究中心接手。去年,全省共有1157棵古樹名木得到救治。
新源村這棵香樟的“手術”申請由衡山縣林業局在今年3月提交,經過多次現場勘察,研究中心為它制定了包括修剪枯枝、打透氣孔、高壓深根施肥在內的復壯方案。
實施具體作業的湖南及時雨綠化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鄧詩成帶著團隊,先是在樹冠底下拉起警戒線,再用吊車將吳磊和一名工人送到半空,用電鋸鋸斷樹冠外圍的部分樹枝,并為切面涂抹傷口愈合劑。
因為防洪堤壩的存在,已不可能把這棵香樟的生長環境恢復到原來的樣子,于是鄧詩成和吳磊先是測量土壤參數,隨后在現場的水泥地面確定幾處打孔位置,指揮工人以每半小時1次的頻率,向地下3米的深處為古樹根系輸送肥料和營養劑。幾名村民聚集在遠處一間民房的院子里,注視著這臺“手術”的進行。
“救治古樹,必須從樹的‘感受’出發。它們和人一樣,也面臨過度治療和錯誤治療的風險,過度治療會浪費經費,錯誤治療則會適得其反?!眳抢谡f,這也是各地申報的古樹名木搶救復壯方案都需要審核的重要原因。
“如果不進行‘手術’,這棵香樟可能會在2到3年內死亡,但我們有把握將它救活。”鄧詩成說,整個復壯過程預計會花費3萬元,持續大概1年的時間。接下來,施工人員會定期對古樹進行施肥、修枝,并向新源村村民傳授相關知識,由村里對古樹進行日常管護。
古樹名木不僅是生態基因的天然寶庫,更因承載著世代相傳的鄉土情懷而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為更好地保護古樹名木,今年3月15日,我國正式實施《古樹名木保護條例》。
“成立古樹名木保護工程研究中心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重癥古樹提供最科學、先進的治療?!焙鲜×謽I局一級調研員歐日明介紹,截至去年,湖南全省已累計搶救瀕危古樹約4000棵,復壯衰弱古樹約30000棵。湖南省計劃今年實現掛牌登記的古樹名木“一樹一檔”信息建設全覆蓋,并開展古樹名木科普宣傳活動200場,讓更多人參與古樹名木的保護。(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