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招聯消費金融交出一份極具警示意味的年度成績單
在2024年各大金融機構密集披露年報之際,曾位列消費金融行業頭部梯隊的招聯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招聯金融”),交出了一份極具警示意味的年度成績單。營業收入、凈利潤、總資產全面下滑,“三殺”式的業績衰退,不僅宣告其多年增長神話的終結,也將其推至風口浪尖。
“利潤腰斬”前兆已現:增速神話終結
年報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招聯金融實現營業收入173.18億元,同比下降11.65%;凈利潤30.16億元,同比下降16.22%。這是該公司自2015年成立以來,凈利潤首次出現同比負增長。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下半年凈利潤下滑更為明顯,同比降幅達25.66%,呈現出明顯加速趨勢。
而這距離其2021年凈利潤同比大增84.19%的高光時刻,僅僅過去三年。增長的勢頭戛然而止,是否意味著招聯金融已走到盈利極限的拐點?
資產縮水百億,表內風險顯性化
截至2024年末,招聯金融總資產為1637.51億元,較上年減少126.7億元,降幅7.18%。與此同時,其負債總額高達1410.88億元,凈資產縮水至僅226.63億元。在盈利承壓的同時,資產負債結構也悄然惡化,資金成本上升、風險敞口擴大。
更令人擔憂的是,其不良資產的真實水平遠高于表面數據。僅2023年,招聯金融就核銷不良貸款117.56億元,計提信用減值損失130.61億元,撥備費用占撥備前利潤的75.88%。而進入2024年,情況并未好轉,反而愈加惡化。
“不到一折”甩賣不良資產,掩蓋還是透支?
據媒體記者梳理,招聯金融2024年累計在銀登網發布26期不良貸款轉讓項目,涉及本息總額達75.87億元。但這些資產多以低于一折的價格甩賣,例如其中5期總額38.08億元的不良貸款,僅以1.25億元起拍,折價率僅3.28%。如此大規模、深折扣的資產轉讓,反映其不良資產壓力已近臨界點。
行業人士分析認為,這種“甩包袱”式處置策略雖可在短期內美化賬面,但長遠來看極易損害公司盈利能力,并對其信用評級、融資渠道造成結構性沖擊。
監管新規壓頂,舊模式難以為繼
外部環境的收緊也是招聯金融此番滑坡的背景之一。2024年起,新版《消費金融公司管理辦法》落地,針對同業拆借、擔保貸款、投資限額等方面設置了更為嚴苛的監管門檻。而過去高達94%的負債依賴于同業拆入的招聯金融,在新規壓力下不得不轉向債券融資,融資成本上升,流動性承壓。
與此同時,行業整體利率下行趨勢難改,LPR持續下降,商業銀行消費貸利率普遍壓至3%以下,迫使消費金融公司不斷壓降貸款利率,利潤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投訴高企、聲譽承壓,治理結構受質疑
在經營層面,招聯金融也面臨信任危機。根據黑貓投訴平臺數據,截至2025年4月1日,招聯金融累計投訴量已達25117條,近30天新增投訴335件。主要問題集中在“高額罰息”“暴力催收”“隱私侵犯”等方面,其中部分案例投訴人稱遭遇“冒充司法機關電話恐嚇”。
此外,公司管理層頻繁變動也引發市場擔憂。2024年末,原董事長陳忠岳上任不足一年,首席風險官蔡學聰亦為“空降型”高管,管理團隊穩定性和政策連貫性均存在不確定性。
“高風險覆蓋高收益”模式終結,行業洗牌加速
不僅是招聯金融,其它消費金融巨頭亦未能幸免。興業消費金融2024年凈利潤同比下滑79.25%,中銀消費金融更是暴跌91.62%。這意味著,整個行業面臨共同挑戰:粗放式增長模式已行至終點,唯有轉向精細化運營、自建風控體系與客戶能力,才可能在監管與市場雙重擠壓下突圍。
招聯消費金融的滑鐵盧,絕非偶然,而是粗放發展模式、監管滯后與市場變化疊加之下的必然結果。失去增長引擎后,未來的招聯金融能否靠改革自救、精細運營重獲信任,仍待時間檢驗。
但可以確定的是,消費金融行業的“春天”已不再屬于過去的那個時代。
來源丨經濟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編輯|鄒貓小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