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西南的春日寶藏大省。位處貴州最南部,黔滇桂三省區(qū)交界處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稱黔西南),定義了貴州最早的春天。
萬峰林下,已開放近百天的油菜花海萬畝金黃,訴說著無窮無盡的生機。春天即將過去,但黔西南的精彩,卻遠未結(jié)束。因為在這里,你將見證一場兩億年的春天。
****請橫屏觀看****
萬峰林下的萬畝油菜花, 是黔西南的春日名片。 攝影/陸晨Luis
兩億年前的黔西南,古海覆蓋大地,生命從大滅絕后,重新繁衍興盛。百萬年間的黔西南,滄海復(fù)成桑田,山川地貌返老還童,萬千峰林平地起。波瀾壯闊的地質(zhì)史詩,凝結(jié)在黔西南的大地中,化作了無窮無盡秀美奇絕的山川。
****請橫屏觀看****
2億年的天地偉力, 形成了黔西南的壯闊喀斯特峰林峰叢奇觀。
今天的黔西南,是山的王國。酷似金字塔的天然奇峰,點綴在安龍的大地;馬嶺河劈開高原,瀑布如萬馬奔騰;奇形怪狀的石林,點綴在萬峰湖畔;天坑、溶洞、天生橋,讓大地千姿百態(tài)、立體魔幻。黔西南不只是萬峰林,更是一個喀斯特地貌博物館。
攝影/張霆、胡云江、梁曾;設(shè)計/張琪
黔西南是一座“喀斯特博物館”。
黔西南的土地,正如一部完整的地球史書,記錄下群山與生命的演化。2024年,興義世界地質(zhì)公園獲批,成為中國第47個、貴州第二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zhì)公園,正以豐富鮮活的三疊紀古生物化石、類型豐富的地質(zhì)遺跡,和奇絕壯麗的峰林峰叢、峽谷瀑布聞名于世。
也正是在興義世界地質(zhì)公園,見證了漢族、布依族、苗族、彝族、回族等26個民族,歷經(jīng)上萬年開發(fā),找到與山河共生之道。深山中的南龍古寨,與山水相依相偎;被譽為聲音活化石的八音坐唱,融入了自然的風(fēng)韻;萬人空巷的查白歌節(jié),將古老的愛情在群山中傳唱。更有紅桔、春茶、石斛等本土風(fēng)物,飄香萬里,名揚海內(nèi)。
攝影/陳偉紅、張德厚;設(shè)計/張琪
黔西南擁有多彩的民族風(fēng)俗。
要了解這一切山川風(fēng)物從何而來,就讓我們開啟一場兩億年的時空穿越,一起追溯黔西南的前世今生。
兩億年前的春天,從這里開始
在今天的中國西南,一系列奇特的平頂桌山從云貴高原伸向四川盆地,以峨眉山,瓦屋山最為著名。它們那巨大的山頂平臺,其實是一層兩億多年前的火山熔巖,源于一場覆蓋云貴川三省的超級火山事件。
那是一個毀天滅地的年代。地球上的火山集中爆發(fā),除中國西南以外,在今天的西伯利亞,更是發(fā)生了地球歷史上最大的火山噴發(fā),兩大火山改變了全球的氣候,并引發(fā)海洋缺氧。70%的陸生脊椎動物,和96%的海洋生物徹底滅絕。
動圖來源/地道風(fēng)物視頻 《探秘黔西南,遇見2億年的春天》
三疊紀黔西南地區(qū)地貌變遷演示。
設(shè)計/魚一條
這是地球生物經(jīng)歷的最嚴酷的考驗,比恐龍滅絕的時代更加殘酷,災(zāi)難之后,大地與海洋萬籟俱寂。但是,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里,生命的春天已經(jīng)悄然開始。其中就包括,今天的黔西南。
當時的黔西南,瀕臨一片曾經(jīng)存在的古海——特提斯洋,是一片三面環(huán)山的避風(fēng)港。一種形態(tài)類似蜥蜴、大小近似小貓的小型爬行動物,在淺海和灘涂中繁衍生息。
攝影/倍兒涼、張晉銘
左圖:三疊紀沉積地層;
右圖:胡氏貴州龍化石。
這些小巧玲瓏的生物留下大量的化石,在黔西南的興義地區(qū)大量被發(fā)掘,被中國科學(xué)家命名為“胡氏貴州龍”,這是原始鰭龍類在亞洲的首次發(fā)現(xiàn)。這些比恐龍還要古老的海洋爬行動物,就像大滅絕之后最早的拓荒者,無意中開啟了一個萬物復(fù)蘇的時代。
隨著地質(zhì)變遷,黔西南的海水緩慢加深,從淺淺的海灣,向廣闊的深海轉(zhuǎn)變。生存環(huán)境的改變帶來強烈的競爭壓力,物競天擇之下,越來越多適應(yīng)深海環(huán)境的物種出現(xiàn)了,此時的海洋不再是胡氏貴州龍等小不點的家園,而是神仙打架的戰(zhàn)場。
****請橫屏觀看****
動圖來源/地道風(fēng)物視頻 《探秘黔西南,遇見2億年的春天》
三疊紀黔西南地區(qū)海洋動物演示。
設(shè)計/魚一條
這些海洋的新居民,把用來爬行的四肢演化成用來游泳的鰭,身形更加龐大,也更接近流線形。它們之中,逐漸誕生了貴州魚龍等海洋霸主,各領(lǐng)風(fēng)騷百萬年。
****請橫屏觀看****
攝影/吳學(xué)文
該貴州魚龍長五米多,科學(xué)家據(jù)胃容物推測,
它可能吃了一條近四米長的新鋪魚龍。
此化石見證了一場2.4億年前的“最后的晚餐”。
這是黔西南的海洋時代,無數(shù)物種從這里走向更廣闊的遠洋,它們和遠在歐洲阿爾卑斯或北美的親戚,通過海洋交流。它們相隔萬里,卻有著共同的發(fā)展軌跡。
今天中國的古生物學(xué)家,也可以用我們自己的“興義動物群”,為這場萬物復(fù)蘇的史詩,補上重要的一環(huán)。而它們也是興義世界地質(zhì)公園,真正的“鎮(zhèn)園之寶”,與遙遠歐洲和美洲大陸上同時代的生物群,遙相呼應(yīng)。
****請橫屏觀看****
三疊紀黔西南地區(qū)物種演化更替示意。 制圖/魚一條
一切過往,皆是序章。古海之中的成王敗寇,都被埋藏在大地深處,只等待下一個輪回的改造。生物殘骸和泥沙逐漸積累,最終形成上千米厚的三疊紀沉積地層。它們因沉積環(huán)境的差異,形成砂巖、頁巖、灰?guī)r、白云巖等眾多不同類型的巖石,完整地記錄了兩億多年前海陸分布的格局,甚至連海水的深淺,都一一記錄在冊。
它們進一步豐富了人們對那個遙遠時代的想象。其中,灰?guī)r、白云巖等淺海相沉積地層,是這片巖石的主體,也是下一個時代即將登場的主角。
興義清水河峽谷, 記錄了黔西南的地貌變遷。 攝影/四月初十
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處峰成林
當三疊紀結(jié)束后,古老的海洋逐漸消失,黔西南的巖石露出海面,成為廣闊的高原。此時,海洋中的巨獸花園也被我們更加熟悉的亞熱帶森林取代。大地開始了新一輪的演變。
****請橫屏觀看****
興義萬峰湖,因萬峰圍繞而得名。 攝影/張德厚
這場演變的主角,不是一般的巖石,而是兩億年前形成的碳酸鹽巖,它們可以和弱酸性的雨水反應(yīng),然后被快速溶蝕。人們常說的“水滴石穿”,在這里不是夸張,而是肉眼可見的真實。這里形成的種種景觀也因此被稱為“巖溶地貌”(或“喀斯特地貌”),是興義世界地質(zhì)公園重要的景觀。
當雨水的破壞更進一步,巖石的裂隙就會深入地下,形成溶洞的雛形。在貴州,看似雨水豐沛,卻時常發(fā)生干旱,正是因為大量的雨水,從這些裂隙滲入到地表之下。在黔西南的興義,農(nóng)田的中央層層下陷,竟然形成一個奇特的“八卦田”。其實這不是人工的設(shè)計,而是一個天然的“落水洞”,附近農(nóng)田的排水都從八卦田的中央滲入地下。
興義萬峰湖,因萬峰圍繞而得名。 攝影/張德厚
人們在落水洞邊耕作,甚至建立起村寨。在黔西南的雨補魯古寨,人們還用便于排水的磚石砌筑在洞口四周,如同大地上的藝術(shù)品。落雨不成河,河在地下流,這是巖溶地貌中,獨有的奇觀。
這樣的水滴石穿,并非巖溶的全部威力,它們還要積少成多,創(chuàng)造一種更宏大的奇觀!雨水的下滲,也帶走地表的土石,從原本平坦的地表向下,“挖”出漏斗一樣的洼地。當洼地越來越深、越來越多,大地從空中望去,就如同密密麻麻的蜂窩。
雨補魯天坑地漏景觀。 攝影/吳學(xué)文
洼地的邊緣處,形成狹窄的山脊,山脊相交處,形成狹窄的錐峰,可以說,有多少洼地,就有多少山峰,它們成百上千,排列成林。說到這里,你一定已經(jīng)猜到,這種宏大的奇觀,就是“萬峰林”。不過在地貌的名詞中,它們基座相連,如同一簇簇山峰,也被稱為“峰叢”地貌。
四百年前,見慣名山大川的徐霞客行經(jīng)此處,也不由地感嘆“磅礴數(shù)千里,為西南奇勝”(《滇游日記·盤江考》),僅興義附近,就有萬峰林、東峰林、北峰林、南峰林等等,從高空望去,它們?nèi)缤瑹o窮無盡的軍陣,排列在廣袤的高原上。把守著小小的興義城。
****請橫屏觀看****
攝影/楊孝
興義萬峰林里藏著喀斯特地貌的歲月變遷,
該圖左部山區(qū)為峰叢地貌,經(jīng)歷數(shù)千萬年時光,
逐步被溶蝕為該圖右部的峰林地貌。
不過無情的雨水,也同時破壞著它的杰作。在萬峰林的邊緣,洼地與洼地相互串聯(lián)成平原,群山的軍團開始潰敗。山峰不僅變得更加低矮,也開始變得稀疏。
一個個石峰被分割包圍,像峰林的棄子,遺留在平原中,成為風(fēng)燭殘年的孤峰。在地貌學(xué)家眼中,這樣的地貌便從相連的“峰叢”向孤立的“峰林”轉(zhuǎn)變。
****請橫屏觀看****
動圖來源/地道風(fēng)物視頻 《探秘黔西南,遇見2億年的春天》
雨水侵蝕巖溶地貌的水墨動畫。
設(shè)計/魚一條
在興義,萬峰林的邊緣遍布這樣孤獨的山峰,在安龍,甚至山峰本身,也被磨平棱角,像一座座金字塔,三兩散落在平原之上,如同古老文明留下的遺跡。
安龍白云巖“金字塔”特色地貌。 圖/視覺中國
這些山峰,還將繼續(xù)被侵蝕,直至一處處獨立的殘石,散落在田間。最終,它們將僅剩一塊凸起的小丘,訴說著一座山峰的輝煌過往。在黔西南的貞豐,你就能見到這樣的山峰“養(yǎng)老院”。
貞豐雙乳峰, 以其獨特的喀斯特地貌而聞名。 攝影/樊川
在黔西南,雨水讓大地萬峰成林。也讓萬峰分散凋零,這樣的輪回,何嘗不是每一處山河必經(jīng)的輪回。從流水剛開始侵蝕的幼年,到起伏壯麗的青年,再逐步衰老,走向平緩低調(diào)的耄耋。
但這就是黔西南全部的故事了嗎?我們將注定見證萬峰成林處的消亡嗎?并不是,因為它將隨著新生代最偉大的造山運動一起,讓山河的故事重啟,地貌回春!
經(jīng)過上百萬年的雨水沖刷和溶蝕 形成的泥凼石林。 攝影/胡云江
地貌回春,是山河的終極浪漫
距今約6500萬年的新生代以來,黔西南迎來了又一次命運的轉(zhuǎn)折。印度板塊繼續(xù)北漂,青藏高原隆起,受青藏高原不斷隆升作用的影響,現(xiàn)今云貴高原的基本雛形形成。
隨著高原的隆起,亞洲的季風(fēng)也得到加強,攜帶南海的水汽,撞向云貴高原的群山,化作萬水奔流。大地向上,江河向下,一場群山的返老還童,正式開始。
****請橫屏觀看****
攝影/陸晨Luis
氣勢磅礴的興義萬峰林,
也藏著喀斯特地貌“返老還童”的秘密。
在黔西南的首府興義,一片平坦的壩子出現(xiàn)在萬峰林下,這里阡陌縱橫,一派田園風(fēng)光。它就是老年期喀斯特地貌的代表,群山被夷為平地,人稱“夷平面”。
但這片平坦的大地,并非演化的盡頭。因為它已經(jīng)被地質(zhì)運動抬向高空,海拔超過1000米。換句話說,這片平坦大地上隨便一個土丘,都可能接近泰山的海拔。
馬嶺河峽谷,喀斯特大地上的裂縫。 攝影/黃驛倫
要直觀感受海拔的威力,你只需要走到壩子的中央。在這里,地面突然開始向下彎曲,一道深不見底的地縫出現(xiàn)了!站在地縫的邊緣,平地突然變成了山巔,地下的溶洞也變成深切地表的超級地縫,這里,就是馬嶺河峽谷。
如此深邃的地縫如何形成?其實塑造它的力量也源于下方。隨著大地的抬升,雨水滲入地下深處,匯合成一條巨大的地下河,在地底侵蝕出巨大的溶洞。隨著溶洞的發(fā)育,頂部不斷坍塌,終于有一天,溶洞頂部完全坍塌,地下河正式露出地表,成為馬嶺河。
****請橫屏觀看****
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后, 弱酸性的水逐步溶解碳酸鹽巖, 讓馬嶺河
由于地縫的突然出現(xiàn),原本正常流淌的田間溪流,不得不化作瀑布,一躍而下。從峽谷中望去,一條條瀑布如萬馬奔騰。這里是中國最密集的峽谷瀑布群,雨季到來時,多達上百條!
激情四溢的馬嶺河峽谷漂流。 動圖來源/興義市融媒體中心
當瀑布在峽谷的陡壁上層層跌落,水滴快速破碎、蒸發(fā),水中溶解的礦物質(zhì)結(jié)晶出來,形成一片片被稱為“鈣華”的奇觀。
它們有的像撐開的雨傘,有的像奇異的蘑菇,有的像舞臺的幕布,將峽谷的兩側(cè)點綴得美輪美奐。在鈣華表面,還生長著許多特有的藻類,組成中國最大的喀斯特生物鈣華景觀。
馬嶺河峽谷瀑布掩映的鈣華景觀。 攝影/張霆
更神奇的是,馬嶺河峽谷的兩側(cè),地形重新變得起伏崎嶇。隨著峽谷兩側(cè)溝谷的下切,連綿的平原,被分割成一座座山峰,我們看到群峰再次成林,地貌返老還童。
這就是地質(zhì)學(xué)家所說的“地貌回春”。未來的某一個時刻,它們將形成下一代的萬峰林,然后重啟山川演化的輪回。
峰叢峰林演化及“地貌回春”示意圖。 制圖/李翔、魚一條
不過馬嶺河對興義的改造,只是一個小小的局部。當我們從太空的視角俯瞰,南盤江、北盤江如同兩條巨龍,將黔西南的高原攬入懷中。
它們是珠江的上游,以南海為目標,不斷向下切割。在望謨雙江口匯合時,南北盤江的江面只有300米的海拔。它們是大地上的裂痕,也是山河返老還童的力量之源。
****請橫屏觀看****
馬嶺峽谷大橋、金州大橋、馬嶺河大橋同框。 攝影/四月初十
在南北盤江兩岸,你見到的是最年輕的大地,峽谷深切、峰叢林立,大地的褶皺大開大合。
它們不僅自己切開大地,也帶動了無數(shù)支流向下切割。它們是興義的馬嶺河,也是普安的格所河,是晴隆的麻沙河……大大小小的河流將高原的地表深切,年輕的大地之下早已暗流涌動。
它們帶動地下河的發(fā)育,在高原的內(nèi)部編織起溶洞的網(wǎng)絡(luò)。在安龍縣的篤山鎮(zhèn),二郎洞、四方洞、犀牛洞等30多個洞穴組成迷宮般的溶洞群。
探尋黔西南溶洞里的時光奧秘。 攝影/周光平
隨著溶洞繼續(xù)發(fā)育,如馬嶺河峽谷的形成一樣,洞頂開始坍塌。坍塌的過程中,一個個天坑、天生橋出現(xiàn)在群山之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
人們在洞中采石熬硝,在洞中躲避戰(zhàn)火,甚至在洞中建立信仰的圖騰。興義的萬佛寺與洞穴融為一體,正如黔西南人的生活,也早已和這片立體的大地相依相守。
溶洞如今仍為黔西南居民利用。 圖為黔西南冊亨溶洞圖書館。
一處處地貌奇觀,遍布黔西南的大地,這里不僅是萬峰成林處,還是最魔幻的“8D”山河,是正值青春的地貌博物館。
興義世界地質(zhì)公園代表景觀示意。 制圖/周晉宇;設(shè)計/魚一條
其實,在萬峰林的深處,也早已暗流涌動。萬峰林中,有一條流淌的納灰河,當它流到山谷盡頭,一頭扎下深邃的落水洞,然后化作地下河,直到萬峰湖附近的洞口,匯入南盤江。也正是這樣的地下暗流,帶動著萬峰林中的雨水向下溶蝕,讓這片山峰持續(xù)生長、永葆青春。
納灰河自萬峰成林處流過, 見證這片大地上的春天。 圖/視覺中國
在這片滄海桑田的熱土上,生命的春天也從未停下腳步。亞熱帶的季風(fēng)帶來宜人的氣候,峽谷的小環(huán)境更是常年保溫保濕。古老的蘇鐵、水青樹、珙桐等植物活化石,就散落在黔西南的山林之中。這里更有102種蘭花,堪稱中國的巖溶植物園。
攝影/吳學(xué)文、陳中;設(shè)計/張琪
黔西南是珍稀植物的家園。
左圖:兜蘭,黔西南是全球蘭科植物重要分布中心之一;
右圖:植物“活化石”珙桐在黔西南也有分布。
動物同樣不甘落后,整個興義世界地質(zhì)公園中,竟有超過七百種野生動物。獼猴、穿山甲、白腹錦雞等奇珍異獸,游曳于群峰之間。
攝影/黃驛倫;設(shè)計/張琪
黔西南有眾多珍稀動物。
左圖:在喀斯特巖壁攀爬的黑葉猴、
右圖:水面飛行的中華秋沙鴨。
漢族、布依族、苗族、彝族、回族等民族的先民,也發(fā)現(xiàn)了這片生機盎然的寶地,他們讓美麗的梯田鋪滿峰林的縫隙,讓優(yōu)雅的石橋飛架峽谷的上空。村寨與美景相輔相成,如同天造地設(shè)的世外桃源。
攝影/易非
萬峰林油菜花田間,
布依族同胞在進行八音坐唱。
今天的黔西南,不僅記錄著大地演化的無字天書,也見證著生命演化的萬古長河。以興義世界地質(zhì)公園為中心,地質(zhì)的奇觀與生命的美麗交相輝映,正如年復(fù)一年,油菜花開,萬峰掩映的春光。
攝影/倍兒涼
來黔西南,看萬峰成林,盤江浩蕩,
賞油菜花海,探生命奇觀,
發(fā)現(xiàn)一片2億年的春天!
文 | 劉二毛
文字編輯 |蘋果
圖片編輯 | =G
設(shè)計 | 魚一條、九陽、張琪、李翔
封圖 |黃驛倫
首圖 | 黃驛倫
審稿專家
楊勤業(yè)
中國科學(xué)院地理科學(xué)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董漢文
中國地質(zhì)科學(xué)院地質(zhì)研究所研究員
彭紀超
黔西南州土地和礦權(quán)開發(fā)中心主任,構(gòu)造地質(zhì)學(xué)博士
主要參考資料
[1]楊巍,秦媛媛,毛凱楠.
貴州興義馬嶺河流域典型沉積地貌發(fā)育與演化[J].
貴州地質(zhì),2024,41(02):202-211.
[2]張亞麗.貴州興義國家地質(zhì)公園地質(zhì)遺跡資源類型及評價[J].
四川有色金屬,2023(02):12-14.
[3]廖浚伶,吳凱,程溪.基于GIS技術(shù)的貴州興義地貌景觀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
黑龍江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23(04):91-95.
[4]廖浚伶,吳凱,彭紀超等.貴州興義喀斯特地貌的同時態(tài)演化——納灰峰林子系統(tǒng)和西側(cè)峰叢子系統(tǒng)[J].
貴州科學(xué),2022,40(06):83-86.
[5]鄒雨甜,毛凱楠,袁媛.高原巖溶峽谷的景觀組合特征——以貴州興義馬嶺河地區(qū)為例[J].
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yīng)用,2021,11(36):42-45.
[6]畢興,楊朝輝,王丞等.西南喀斯特地區(qū)生物文化多樣性的演化與耦合:以貴州興義坡崗自然保護區(qū)為例[J].
生物多樣性,2020,28(08):1036-1044.
[7]廖浚伶.興義市喀斯特地貌的同期異形——泥凼石林和興義峰叢[J].
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8(12):217+222.
[8]鄒曉東,郭文,江大勇等.貴州省興義地區(qū)中三疊世興義動物群化石儲集層古環(huán)境初步分析[J].
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15,51(03):472-484.
[9]唐宇宏,潘鴻.貴州馬嶺河瀑布鈣華藻類群落特征及生物巖溶作用[J].
中國巖溶,2013,32(03):280-286.
[10]馬樂天,季承,孫作玉等.貴州興義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群的地層分布及其生物多樣性[J].
地層學(xué)雜志,2013,37(02):178-185.
[11]張華海.貴州野生蘭科植物地理分布研究[J].
貴州科學(xué),2010,28(01):47-56.
[12]徐柯健,李興中,劉嘉麒.貴州興義喀斯特景觀特征[J].
中國巖溶,2008(02):157-164.
[13]黃理中.貴州龍的美好家園——興義國家地質(zhì)公園[J].
化石,2004(03):16-18+1-44.
[14]鄧朝義,聶建平,鐘海等.貴州興義市萬峰林生物多樣性調(diào)查[J].
貴州林業(yè)科技,2003(03):14-16.
[15]李興中.興義馬嶺河喀斯特景觀及旅游開發(fā)探討[J].
貴州地質(zhì),1999(02):55-63.
本文系【地道風(fēng)物】原創(chuàng)內(nèi)容
未經(jīng)賬號授權(quán),禁止隨意轉(zhuǎn)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