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老師顫抖著翻出 26 本榮譽證書,每一本都記錄著她在講臺上的春秋。
這位在泰安技師學院耕耘 31 年的老教師,怎么也沒想到,臨近退休卻被 "合同到期" 四個字掃地出門。
更諷刺的是,她的月薪始終定格在 2000 元,連帶編教師的零頭都不到,這場看似合法的解聘,撕開了教育系統最刺眼的傷疤。
一、"合法" 解聘背后的法律游戲
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明明寫著:連續工作滿十年且距退休不足十年,員工有權要求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
可學校玩起了文字游戲 —— 把張莉的工作經歷拆分成多個 "合同期",用 "程序合法" 掩蓋實質違法。這種操作就像用手術刀精準切割工齡,讓法律保護成了一紙空文。
更令人心寒的是,很多學校把合同制教師當臨時工使喚,同樣備課上課、帶競賽、管學生,帶編教師拿著財政工資,合同制教師卻只能拿包干費。這種同工不同酬的潛規則,直接把教育公平砸得粉碎。
二、制度性歧視下的教育危機
張莉老師的遭遇不是孤例。全國有數百萬合同制教師在教育一線掙扎:有的懷孕被勸退,有的評優被擠占,有的臨近退休被清退。這種制度性歧視就像慢性毒藥,正在侵蝕教育根基。
當教師隨時可能被優化,誰還敢全身心投入教學?當優秀教師因為身份被邊緣化,教育質量拿什么保障?更可怕的是,這種 "二等公民" 的待遇,正在摧毀年輕教師的職業認同。
有調查顯示,合同制教師的離職率是在編教師的 3 倍,教育系統正在經歷人才流失的陣痛。
三、打破困局需要雷霆手段
要破解這個困局,必須從根子上動手術。
首先,司法部門要對 "工齡切割術" 說不,建立 "穿透式" 審查機制,讓規避法律的行為無所遁形。其次,財政部門應設立專項基金,強制落實同工同酬,不能讓學校用 "經費緊張" 當遮羞布。最重要的是,要打破編制迷信,建立以能力為核心的評價體系,讓每個教師都能體面退休。
教育不該是資本逐利的試驗田,更不該是權力尋租的自留地。當張莉老師捧著 26 本證書維權時,她維護的不僅是個人權益,更是整個教育行業的尊嚴。
唯有讓法治陽光照亮每個講臺,才能讓教師真正成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否則,今天被 "合法" 解聘的是張莉,明天可能就是我們孩子的老師。#熱點大家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