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為敗醬科植物甘松或寬葉甘松的根莖及根。性味辛、甘、溫,歸脾、胃經,有行氣止痛,開郁醒脾之效。
甘松在古代主要用于治療脾胃氣滯,近年來發現甘松還有許多其他的治療作用,茲介紹如下。
▲甘松藥材(圖片來源:藥用植物圖鑒微信)
芳香行氣 治脘腹脹痛
《本草匯言》稱“甘松,醒脾暢胃之藥也。”《開寶方》稱其“主心脾卒痛,散滿下氣,皆取溫香行散之意。”甘松味辛行氣,芳香醒脾,性溫散寒,對脾胃病頗宜。其能行氣消脹,醒脾開胃,散寒止痛,善治寒凝氣滯之脘腹脹痛,不思飲食等,筆者臨床上常與木香、砂仁、陳皮、焦三仙同用,療效滿意。
開郁醒脾 療郁悶食減
甘松開脾胃之郁,而脾胃為氣機上下交通之樞軸,加之肝脾關系密切,土不郁則木氣暢,故甘松尚有疏肝之功效。國醫大師朱良春認為此藥有解郁安神的作用,對于胸襟拂逆,肝失調達,自覺腹內有氣沖逆,胸悶如窒,或婦女經期乳脹,善太息,無端悲傷流淚者,常以甘松治之。國醫大師張志遠也認為甘松有疏肝之功,常將其與香附相伍,治療肝氣沖胃,影響氣機升降,胸阻脘滿,泛酸,食欲低下,脈象弦緊,腹內脹痛;又常與菖蒲相伍,開心氣、疏肝脾以達到解郁寧神之功。筆者學習二老經驗,有意識地將其與柴胡、香附、菖蒲相伍,命名其為開郁四大天王,臨證時根據病情選用兩至四味,開郁效果頗佳。
▲甘松原植物(圖片來源:藥用植物圖鑒微信)
調心復律 止心律不齊
藥理研究發現,甘松中所含的有效成分纈草酮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且較為安全,對異位性室性心律的抑制強過奎尼丁,而在損傷性心房撲動及烏頭堿性心房顫動方面則與奎尼丁相同。近年來,將其用于治療心律不齊的報道屢屢見刊。筆者在臨床上對于室性或室上性的心律不齊,甚至心房撲動,常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用甘松25~30克、苦參15~30克、枳實15克、柏子仁20克,堅持服用一段時間,整體療效滿意。
煎水浴足 消下肢水腫
《本草綱目》記載,對于腳氣膝腫,可以甘松煎湯淋洗。后來筆者聽學生介紹,可以此法治療妊娠期子腫,試之有效,于是有意識地將其介紹給患者治療其他水腫,不期也取得了很好的療效。以后我將此法帶上了北京衛視《養生堂》節目,得到了廣泛普及。據筆者經驗,此方對于妊娠水腫、特發性水腫、心臟病水腫,均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具體操作方法:以甘松30~60克,放水2000毫升,煮開3分鐘,然后以此浴足。每日1次,每劑藥可以用3天。
煎湯浴足只是對解除水腫癥狀有作用,如果是器質性病變的水腫,還要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外用浴足時,一定要注意溫度,以免燙傷。
甘松內服入湯劑,常用量10~15克,用以治療心律失常以及抑郁狀態時,用量可適當加大至20~30克。氣虛血熱者不宜服用甘松。■
【內容來源:中國中醫藥報,作者:第四屆國醫大師王慶國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圖片來源:藥用植物圖鑒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