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中
張治中和馮玉祥在淞滬會戰(zhàn)中
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有一個國民黨將軍作為國民黨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的首席代表,到北平同中國共產(chǎn)黨的代表談判。他就是張治中。
張治中身為蔣介石的八大金剛之一,他從來沒有同共產(chǎn)黨打過仗。不僅如此,在他幾乎整個軍旅生涯中、都一直在謀求與中共合作,謀求國內(nèi)和平。
黃埔軍校時期,他與中共周恩來、惲代英合作密切,結成深厚友誼。西安事變時,他主張和平解決。從1937年11月20日至1939年1月17日,他與中共湖南省委合作,推動湖南抗日救亡運動迅猛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湖南國共合作的“黃金時代”。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張治中作為國民黨代表多次與共產(chǎn)黨展開談判,保障了國共統(tǒng)一抗日戰(zhàn)線的穩(wěn)定性。1941年皖南事變后,他向蔣介石上書,主張繼續(xù)國共合作,共同抗日。
1945年8月至10月,在重慶、他代表國民黨與中國共產(chǎn)黨進行和平談判。
1946年1月,代表國民黨參加軍調處三人小組,主張和平解決國內(nèi)問題;1946年5月,抗戰(zhàn)勝利后、任國民黨政府西北行營主任兼新疆省主席期間,營救被盛世才囚禁于新疆的一批共產(chǎn)黨員。
張治中
張治中
周恩來、赫爾利、毛澤東、張治中、朱德
1949年4月,任國民黨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到北平同中國共產(chǎn)黨代表談判。
1949年9月,致電陶峙岳將軍和新疆包爾漢主席,促成新疆和平解放,為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
張治中將軍被毛主席稱為“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因其一生均為中國和平奔波,故后人稱其為“和平將軍”。
張治中,1890年10月27日出生于安徽省巢縣(今巢湖市)黃麓鎮(zhèn)洪家疃。16歲那年,他滿懷夢想離開了養(yǎng)育之地,懷揣著母親七拼八湊籌來的24塊銀元,踏上了外出闖蕩的路。
離開家鄉(xiāng)前,母親按照流傳在安徽洪家疃村的古訓、讓他“咬口生姜喝口醋”。這個舊俗的寓意是,希望他在人生的歲月里,能夠承受得住所有的苦辣辛酸、成人立業(yè)。
左起:張瀾、邵力子、郭沫若、傅學文、張治中、毛澤東
張治中到延安接毛先生赴重慶談判。
張治中和妻子洪希厚育、女兒張素娥、兒子張一純
此后,這句話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銘。和其他少小離家再也未回的革命者不同,在他離開家鄉(xiāng)的歲月里,故鄉(xiāng)洪家疃一直是他心靈的棲身之所。
無論是參加最后一科考試遭遇不公平落榜時,還是作為“備補士兵”和“備補警察”食不果腹時,抑或在浴血沙場,他就是在”咬口生姜喝口醋"這句古訓的激勵下,堅韌不拔地挺了下來。
后來,張治中還請國民黨元老、書法大師于右任先生,將這句話寫成一塊橫匾。這位先后在“國共”兩黨都身居高位的風云人物,曾經(jīng)這么說:“我之所以有今天,是這句話賜予的。
1969年4月6日在北京因病逝世,葬于八寶山革命公墓。想當年,他和中共議定《國內(nèi)和平協(xié)定》八條二十四款遭國民黨拒絕后,接受了周恩來的懇勸留在北平、并發(fā)表了《對時局的聲明》。對于這份聲明,蔣經(jīng)國曾經(jīng)這么預言:“他太天真了,將來死無葬身之地。”蔣經(jīng)國的預言落空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