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將至,江蘇各地紛紛加強移風易俗宣傳,通過建設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堂”、開展評比活動等方式,“瘦身”舊習俗,減輕“人情債”,傳遞弘揚科學健康、文明節儉的喪葬新風尚。
2號上午一早,在鎮江揚中市三茅街道中橋社區會議室,一場紅白理事會議正在召開。圍繞社區清明祭掃宣傳,以及喪葬宴請和禮金標準,村民們紛紛發表各自看法:“建議通過社區大喇叭、網格微信群、黨小組活動發放清明祭掃倡議書。作為一個群眾我來講的話,白事方面,應該移風易俗,厚養輕葬。”
紅白理事會成員韋曉紅告訴記者,該社區積極發揮鄉賢“五老”在倡導移風易俗中的帶動作用,抵制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首先我們第一時間提供白事管家幫扶服務,給予困難家庭不等的經濟慰問,網格內實現了72小時治喪,大大減少了人力和財力的壓力。其次,對遵守規定的家庭,給予文明家庭的積分獎勵?!?/p>
依托紅白理事會,各地紛紛打造專門場所,推動固定地點辦事,統一標準,減少浪費和攀比。徐州市睢寧縣睢城街道朱樓社區打造社區“新風堂”,面積約300平方米,餐具桌椅齊備,并免費向居民開放使用。朱樓社區黨總支書記賈坤川介紹,以前搭棚子在誰家搭,好像都有不同的聲音出來。考慮到這種情況之后,就在馨園小區內部設了一個“新風堂”,為老百姓提供了一個婚喪嫁娶集中辦的地方。
同時,專人負責監管“新風堂”的使用和紅白事操辦,引導居民紅事新辦、白事簡辦。居民朱學習贊不絕口:“統一在這個地方辦紅白喜事作為宴席場地,事上開支就減少了,降低了成本。都來這里辦席,沒有什么虛榮心在一起攀比,這個大家也都很認可的?!?/p>
朱樓社區“新風堂”建成近2年,累計籌辦紅白喜事35場、300多桌,為人情“減負”資金近10萬元。
江蘇各地還通過開展評比活動、文藝表演等多種方式,加大移風易俗宣傳力度。上午十點,淮安市漣水縣保灘街道周集村,工作人員和文藝宣傳隊來到村民高尚友家中,祝賀他們家獲評本月的“移風易俗”文明戶。村民高尚友:“我們這個農村很多面貌都發生了新的改變,而且風俗也有大的變化。比如紅白喜喪事現在大操大辦的人很少,都是比較簡單化,我們也積極參與。”
周集村黨總支書記周林會表示,該村成立了兩支文藝宣傳隊,宣傳移風易俗的相關知識:“我們還運用積分制村規民約,對遵守移風易俗相關規定的農戶進行積分獎勵,充分調動群眾的參與積極性?!?/p>
江蘇新聞廣播 記者 徐仁飛、徐州臺、淮安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