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國際社會對朝鮮的制裁一輪接一輪,涵蓋金融、能源、貿易等多個領域,力度不可謂不大。
但讓人不解的是,朝鮮非但沒有動搖,反而越來越“抗打”。
導彈試射一發接一發,一副根本不怕制裁的姿態。
這不禁讓人疑惑:制裁,真的有用嗎?或者說,朝鮮無懼制裁的“白手套”到底是什么?
“敵人”眾多的朝鮮
朝鮮這個國家,從建國之初就沒有享受過太平的外部環境。
它幾乎被各種潛在的軍事對手包圍,隨時可能被卷入新的沖突。
放眼整個東亞乃至全球,很少有哪個國家像朝鮮這樣,長期活在被圍堵和威脅之中。
最令朝鮮忌憚的,自然是美國。
朝鮮戰爭雖然早已停火,但那只是戰爭暫停,并未簽署和平協議。
從法律意義上講,朝鮮半島至今仍處于“戰爭狀態”。
幾十年來,美國在韓國部署了大量軍力,并不斷引進最新的軍事技術,包括遠程打擊能力、反導系統、情報監控手段等。
美韓每年舉行多次大規模聯合軍演,涉及空軍、海軍、地面部隊等多兵種協同,演習內容也涵蓋很多方面。這在朝鮮看來,無異于一把懸在頭頂的利劍。
除了美國,韓國也是朝鮮無法忽視的現實威脅。
朝韓雖然同屬一個民族,但分裂已久,敵意根深蒂固。
而且韓國在軍事技術和情報上依賴美方支持。
近年來,韓國不斷加強自己的導彈防御系統,還在與美國、日本之間推進三邊軍事合作,這種“結盟式包圍”讓朝鮮感到更加不安。
對于朝鮮來說,韓國不只是一個南方的鄰居,更是美國在半島上的前哨和橋頭堡。
日本雖然地理上與朝鮮隔著海,但在朝鮮眼中,它同樣是一個“不安定因素”。
再往大一點的范圍看,西方國家的整體態度也不友好。
雖然它們未必與朝鮮有直接的地緣沖突,但從外交表態到安全合作,幾乎都站在美國一邊。
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等國在一些關鍵節點上也曾派出軍艦或參與聯合演習,強化對朝遏制。
可以說,朝鮮所面臨的安全威脅,并不只是來自一個方向,而是一個多層次、多角度的圍堵網絡。
正是在這樣長期緊張、甚至敵意密布的環境中,朝鮮形成了高度警惕、強烈封閉、強調軍事優先的發展路徑。
這種思維邏輯并非完全來自內部,而是在現實壓力中逐步建立的自我保護機制。
朝鮮的“核武器”
在長期被敵意包圍的環境中,朝鮮并沒有選擇退讓,而是把“安全”放在國家發展的第一位。
對它來說,想要保住政權、保住國家,靠談判或者承諾遠遠不夠,唯有靠實力,特別是軍事實力。
所以,從很早開始,朝鮮就走上了一條以“軍事優先”為核心的發展路徑。
尤其是在面對美韓軍事演習、邊境偵察、導彈部署等各種壓力時,朝鮮的第一反應不是低頭,而是加倍強化自己的防御能力。
它提出了“先軍政治”的理念——把軍隊放在國家事務的中心位置,把資源優先給軍隊使用。不管經濟多困難,軍費不能少,軍事項目不能停。
常規軍事上,朝鮮長期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地面部隊、火炮、導彈部隊齊全。
近些年,它又加快了新武器的研發,比如短程戰術導彈、高超音速武器、潛射導彈、無人機和電子戰能力。
這些武器未必在技術上先進,但它們數量多、部署靈活,而且完全是為實戰準備的——不求炫技,只求能打。
不過,要說真正讓外界感到不安的,還是朝鮮的核武器發展。
朝鮮最早對核技術感興趣是在冷戰時期,當時它曾試圖從蘇聯引進核電站技術,并學習核知識。
但真正下定決心搞核武器,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
2006年,朝鮮進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試驗,向全世界宣告它已經跨過了那道門檻。
此后,每隔幾年就會進行一次核試驗,測試不同類型的核裝置。
朝鮮還公開展示導彈系統,比如“火星”系列導彈,宣稱能把核彈頭運載到美國本土,盡管外界對其技術成熟度仍有疑問,但威懾效果已然達成。
朝鮮的核政策也經歷了一個轉變:起初,它含糊其辭,保留模糊空間;后來,干脆公開宣布自己是一個“擁核國家”,并將核武器寫入憲法,作為國家安全的核心支柱。
它強調,核武器不是為了主動攻擊誰,而是為了“防止戰爭”——換句話說,是為了讓敵人不敢輕舉妄動。
被“孤立”的朝鮮
當然,朝鮮走這條路,代價也不小。
從2006年起,朝鮮先后多次進行地下核試驗,還頻繁試射中遠程導彈,這些行為觸碰了聯合國安理會多項禁止擴散核武器的規定。
尤其是美國、日本和韓國,他們擔心朝鮮一旦真正擁有核打擊能力,將對自己的利益造成難以預測的沖擊。
正因為如此,制裁就成了“唯一的應對手段”。
每當朝鮮進行一次核試或導彈發射,安理會就會召開緊急會議,通過新一輪制裁。
最早的制裁只是象征性的,比如禁止武器貿易、凍結相關技術資產。但很快,制裁的范圍就開始不斷擴大。
慢慢地,煤炭、鋼鐵、紡織品、海產品這些朝鮮的重要出口商品全都被列入禁運清單;
外國企業被禁止與朝鮮進行大宗貿易;
各國不得雇傭朝鮮勞工,朝鮮的海外收入渠道被一條條切斷;
就連朝鮮貨船進入港口,也面臨檢查甚至驅逐。
制裁不僅來自聯合國,也來自個別國家的“單邊行動”。
這種做法大大壓縮了朝鮮的生存空間,因為即便有國家愿意和朝鮮做生意,也常常被“嚇退”。
韓國和日本的態度也非常堅決。
韓國在2016年關閉了開城工業園區,這是兩國最后一個合作項目,也是朝鮮重要的外匯來源。
日本則在港口、航運和金融領域對朝鮮實行全面限制,并大幅減少人文交流,把原本就冷淡的雙邊關系徹底凍結。
這些年,朝鮮幾乎被完全排除在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之外。
它無法使用國際銀行系統,貨幣不能自由兌換,大部分技術設備和零部件買不到,甚至連用于民航的飛機零件都難以獲得,導致航線銳減、飛機老舊。
對外貿易萎縮、外匯收入緊張、對外聯絡困難,整個國家如同被“封在瓶子里”。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孤立并不是一時之事,而是十幾年來一層一層疊加起來的結果。
但即使在這種幾乎被封死的局面下,朝鮮也并沒有放棄自己的核政策,也沒有主動妥協。
朝鮮的“白手套”
按常理說,國際社會對朝鮮的制裁已經做到了極致,應該會讓它陷入嚴重困境。
朝鮮本身是一個資源和技術都比較匱乏的國家。
能源依賴進口,工業體系不完整,外匯儲備也有限。
正常情況下,如果出口受限、資金受阻、國際聯系中斷,它的經濟就會迅速下滑,民生也會受到嚴重沖擊。
而實際上,這種設想只實現了一半。
朝鮮確實受到了影響,有些影響還很明顯。
比如能源緊張,汽油和柴油在一些地區時常短缺;比如一些工廠倒閉,外貿收入減少,民眾能感受到生活變得更困難了。
但令人意外的是,朝鮮并沒有因此改變路線。
它的核試驗沒停,導彈發射還在繼續,軍隊仍然維持高運轉狀態。
甚至在某些時候,它還展示出強硬的新動作,比如試射高超音速導彈、展示新型潛射導彈。
與此同時,朝鮮國內依舊能看到外國商品,朝鮮高層還能使用進口豪車,就連一些高科技設備,也照樣能流入國內。
這就說明一個問題:制裁確實有用,但并不致命。朝鮮雖然被孤立,但并沒有被完全切斷與外部世界的聯系。
這就引出了一個繞不開的問題:朝鮮是怎么在封鎖中“活下來的”?
而這,就要說到朝鮮的“白手套”了。
所謂“白手套”,簡單講就是第三方代理人。
朝鮮不直接出面,而是通過一些看似與其無關的公司或個人,在海外代為處理出口、采購和結算等事務。
這些人或者企業分布在多個國家,有的注冊在東南亞或中東,有的藏在非洲或東歐,身份多樣,路徑隱蔽,但實際操作目標只有一個:幫朝鮮繞過封鎖,繼續賺錢和采購。
聯合國曾發布過一份報告,指出朝鮮在2017年一年內,僅通過這種第三方手段就獲得了超過2億美元的收入。
正是這些看不見的渠道,讓朝鮮在全球制裁最嚴的情況下,依然可以生存,甚至偶爾還能出手“闊綽”。
多年來,國際社會試圖通過制裁來迫使朝鮮讓步,尤其是在核武器問題上。
然而現實卻一次次表明,制裁雖然帶來了壓力,卻未能撼動朝鮮的核心戰略。
面對敵意包圍,朝鮮選擇了以強硬應對;面對封鎖孤立,它建立了自己的“白手套”體系,在暗處延伸觸角,與外界維持著有限而關鍵的聯系。
這背后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政權的頑強,更是一種在極端環境中生存下來的獨特邏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