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品牌公關?10年的實操中,舒澤把立體的品牌公關分為三面:
第一面:溝通社會、媒體、用戶等公眾關系,并通過主動公關手段建立心理情感賬戶。
第二面:企業、品牌發生危機時,通過被動公關舉措進行防御與疏導,以求企業、品牌渡過危機。
第三面:舒澤用的是茅與盾戰術。
今天,我們不像往常一樣講洞察和實操方法論,就講一個故事,深刻的理解了這個故事,一定會給你的公關帶來不一樣的視角。
Tips:建議仔細看、反復讀,這是一個底層思維模型,可以多個視角不斷變化使用。
在甲城,有A、B、C、D、E五個店鋪,他們都是做一樣的生意。A是行業老大,在這個故事里只是打醬油的角色。
C和D都要上一款新品,因為用戶80%以上重合,且產品風格類似。所以,從一開始,火熱的競爭就在進行著......
隨著競爭,“C”的一些用戶開始在A、B、D、E的鋪面說C好,說的很高調且細致,不僅好,連具體好在哪都門門是道。
起初,沒人在意,大家只會覺得應該是C能干得出來的。
很快,C突然收到了來自“E”和“B”的“攻擊”。突然大量的聲音說:
C的產品抄襲了E,但是卻沒有E的精華,然后曬E的產品使用感受。
C的新媒體、達人內容的評論區,不同陣地卻有各種相同的人說B的產品才是真的好。
甚至,也出現了些微“A”和D的用戶來點評C的產品有這樣、那樣的各種問題......
這下好了,“A”“B”D“E”全部出動,C第一次面對這樣的陣仗,已經徹底懵掉了。
在C懵掉的同時,說“E”“B”好,說C不好的聲音越來越多,C不得不進行回擊,于是C與E、B陷入了基于“用戶”的“互動對壘”。
當C開始回擊后,E、B也是懵掉,然后短視多金的B不得不用同樣的方式回擊,E因為窮,只能力所能及的附和。幾方在你來我往中不斷給用戶刷新心理感受的下限,越來越多的用戶明確表示討厭B、C的這種行為,甚至對品牌棄坑。
按照C最初的預算規劃,一定是可以領先同期競品D的。但是這樣一來,C不得不將原來和D競爭預算的50%-70%拿出來回擊E、B、A、D,剩下的預算已經和D不是一個競爭量級。
不出意外的是,C輸掉了和D的這場新品競爭。
不僅如此,C和B也因為沒下限的互動輸掉了很多用戶的心。
一旦輸掉了真實用戶的心,很多可以被忽略的小毛病都會伴隨著感受措辭被無限放大。就這樣,C又面臨了新一輪來自真實用戶關于品牌產品問題的審判。
我們回到現實:
在這段故事的講述中,如果你細心,就會發現雙引號的打法不一樣,這不是不認真帶來的文法錯誤。
是的,最開始的“C”,不是真的C;帶著雙引號的B和E,也不是真的B和E。那是誰呢?
這個不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個茅與茅、茅與盾充分結合的公關模型,這個模型給品牌競爭提供了另一面公關戰術。你可以選擇不用,但不得不防。
回到故事里:C有很多次可以翻盤的機會,但是C卻沒有把握住。當然,對于真正的操盤手來說,只要把握好度,就是“此招兇險,勝算卻大”。
如果你是C,應該要想:我該怎樣在不同環節翻盤?
如果你是那位幕后操盤手,應該要想:我該怎樣把握這個度?
那,如果你是其他角色,又該如何?
以上。
波濤洶涌的消費品競爭市場,舒澤還是那句話:別只做傳統品牌高雅敘事的小綿羊,要隨時演練、要隨時復盤、要隨時取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