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好友推薦,有幸欣賞到佛門著名書法家釋廣空法師的墨寶,笫一眼便拽住了我的目光。只見其書法作品筆觸游走間,似有清風徐來,裹挾著超脫塵世的空靈意蘊。
釋廣空,生于1957年6月6日,俗名汪新業,出生于湖北省天門市石河鎮人。1994年在深圳弘法寺拜本煥大方丈為師,學佛出家。2002年在安徽拜時任相隱寺、現任明教寺、開福寺大方丈妙安為師,學佛修行。2004年上九華山拜慧深大方丈為師學佛修行至今。
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從作品“志存高遠”不難看到,釋廣空法師的書法,起筆收筆皆有故事。起筆處,藏鋒蘊蓄,恰似高僧內斂的修行根基;露鋒果敢,猶如慈悲的頓悟。行筆時,線條之粗細、疾徐之變化,粗處如古寺洪鐘,沉穩有力,傳達著佛法的厚重;細處若山間流螢,靈動飄逸,象征著對塵世煩惱的輕盈超脫 ;收筆時,戛然而止,干凈利落,似斬斷雜念;意韻悠長,余味無窮,如禪意的綿延不絕。其書風“骨氣深穩,體兼眾妙”,既承襲“二王”法度,又融入佛家靜穆之氣,筆鋒間透露出“無我”的修行境界。正是這種筆墨中的心性淬煉,使得書法與禪修在此達成精神的同構。
作品“佛”字,尤顯獨到“內斂”。其用筆溫雅端秀,卻內含剛毅之氣,如綿里裹針,暗合禪宗“平常心是道”的旨趣;其線條圓融高古,刪盡嫵媚,以簡拙之態重構經典,結字疏朗,用筆有勢,將佛家“無掛礙”的智慧凝于毫端;印證了禪宗公案主張:“平常心是道”,“以心為體”的禪意書法,通過筆墨傳遞直指人心的覺知,以筆墨為舟楫,載渡觀者抵達心靈的凈土。
行書“群賢畢至”,筆勢縱放卻恪守法度,既有張旭的豪邁,又融入了禪僧的節制。墨色淋漓,仿佛以筆墨揮灑“即心即佛”的頓悟,展現了佛經文本與書法藝術的完美統一,同時也展現出大師從雄渾到平淡的風格流變。
作品“清風明月一壺酒,竹影花香萬卷書。”,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布局更是一絕,疏密得當,留白處并非空洞無物,而是充滿著“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禪機,給觀者無盡的思考空間,宛如深山古寺中的幽謐庭院,看似空寂,實則蘊含萬千生機。
法師的隸書作品“舍得”,結體同樣別具一格。整體上呈現出一種扁方的形態,這種獨特的造型給人以平穩、端莊之感,仿佛一位正在打坐參禪的僧人,儀態萬方。字的重心平穩,各部分之間的比例協調,疏密得當。筆畫的分布均勻而有序,既沒有局促之感,也不顯得松散。在規整之中,又蘊含著變化。整個字在平穩中富有動感,充滿了藝術的趣味性。讓人在欣賞時既能感受到它的嚴謹,又能領略到它的靈動。
作品“容者大成”,不僅僅是筆法和結體的完美展現,更能傳達出一種獨特的意境和情感。當凝視這幅墨寶時,仿佛能看到法師在揮毫潑墨時的專注與激情。作品古樸厚重,讓人感受到歷史的滄桑與歲月的沉淀,有一種雄渾大氣,充滿了豪邁之情,激發起內心的壯志豪情,傳達出法師的個人氣質、修養和情感,從而引發觀者的共鳴。
釋廣空法師不僅是書壇高手,還是一位精通中醫醫理的杏林高手,身為“專家百科理事長”,常以"懸壺濟世"為信條,以精湛醫術和高尚醫德,為許多患者驅散病痛陰霾。他常說:“作為醫者,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更要有一顆仁愛之心。”為了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他在開藥方時,總是秉持著“能簡不繁,能廉不奢”的原則,選用最有效,性價比最高的藥材;每一位患者離開時,都會收到他溫暖的叮囑和安慰。從釋廣空法師那和藹慈祥的面容、沉穩平和的氣質,便讓人無端生出幾分信賴與安心。在釋廣空法師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愿他的醫術和醫德能夠薪火相傳,造福更多的人;愿他那已然超脫書法本身的墨寶,引領著人們去探尋內心深處的寧靜與智慧,在喧囂時代重尋藝術的本真意義。
編輯:葛子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