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際上發生了幾件大事:
第一個消息,據北京晚報報道,3月25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菲律賓駐美國大使稱,美防長擬于3月28日到4月2日訪菲,其間將會見菲總統,這表明菲美同盟關系十分穩固。中方有何評論?發言人郭嘉昆作出回應。郭嘉昆表示,關于菲律賓與美國的軍事合作,中方已經多次闡明了立場。菲律賓同其他國家開展的任何防務安全合作,都不應該針對第三方或者損害第三方的利益,更不能威脅地區和平、加劇地區緊張。事實一再證明,引狼入室只會引火燒身,甘當“棋子”只會淪為“棄子”。
赫格塞思(資料圖)
赫格塞思并非首次向菲律賓領導層提出類似的保證。就在2月初,中國在南海對菲律賓進行了嚴厲的警示,此時菲律賓軍方感到了無奈與失望。針對這種情況,赫格塞思迅速與菲律賓國防部長特奧多羅進行了通話,重申了《防御條約》的長期有效性,并鼓勵菲律賓軍方在南海問題上與中國繼續進行堅定的斗爭。赫格塞思所表現出的各種舉動和言辭,表面上似乎是在為菲律賓提供支持,實際上卻是一場經過精心策劃的政治秀。
第二個消息,據環球時報援引路透社27日報道,北約秘書長馬克·呂特26日訪問波蘭首都華沙時表示,4名在立陶宛演習期間失蹤的美軍士兵已經死亡,但沒有提供詳細信息。26日晚些時候,北約發言人哈特則表示,對秘書長發表的言論所引發的混淆表示遺憾,并稱相關搜救行動仍在進行中,尚不能確認失蹤士兵的狀況。據報道,這4名失蹤的美軍士兵隸屬美國陸軍第三步兵師第一旅,他們失蹤的位置位于距白俄羅斯邊境不到15公里的一處訓練場。
演習現場(資料圖)
不管4名士兵是生還是死,都很難解釋他們為什么在遇險時不用車載通訊工具與指揮部取得聯系?只要他們使用了通訊工具,北約就很容易知道他們還活著,因為他們并不是遭遇突然襲擊而瞬間死亡的。士兵不使用通訊工具,只有一種可能:他們在執行一項秘密任務,一切通訊設備被關閉。問題是,如果北約明天在沼澤地仍然找不到活人或尸體,那么,美軍是否要進入白俄羅斯境內搜查?如果白俄羅斯開放邊境允許美軍進來搜查,那還談什么國家主權。
第三個消息,據新華社報道,由于在俄烏停火、美伊談判等事項上“均不遂愿”,美國總統特朗普3月30日“吐槽”俄羅斯和伊朗,威脅對兩國石油出口動用“二級關稅”,甚至威脅“轟炸”伊朗。對此,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3月31日說,有關“特朗普對俄羅斯總統普京非常生氣”的媒體報道屬轉引解讀,而非“直接引述”。同日,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表示,伊朗將“強力回應”受到的威脅。佩斯科夫說,俄美正在就解決烏克蘭問題的一些設想進行磋商。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在采訪中對普京的言論表示不滿,主要源于普京對烏克蘭現政權的合法性提出質疑。普京曾表示,因為沒有進行選舉,所以烏克蘭現政權不具備合法性,俄羅斯不知道應該與烏克蘭的什么人簽署協議。這一言論顯然觸怒了特朗普,因為美國一直在推動俄烏沖突的和平解決,并試圖通過外交手段促使俄羅斯從烏克蘭撤軍。特朗普認為,普京的言論阻礙了俄烏停火協議的達成,因此他威脅稱將對所有來自俄羅斯的石油征收“二級關稅”,以此作為對俄羅斯的懲罰。
有分析認為,特朗普的抱怨可能和最近的一些事件有關。比如,俄羅斯在某些國際事務上的做法讓美國感到“不舒服”,甚至有些“被忽視”的感覺。特朗普一向以“美國優先”自居,自然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國家在國際舞臺上被冷落。不過,也有人覺得,特朗普的抱怨可能只是一時的情緒發泄,未必意味著兩國關系的徹底破裂。畢竟,國際關系就像人際關系一樣,難免會有摩擦和矛盾。特朗普和俄羅斯的“友誼”是否真的走到了盡頭,現在還很難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