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德陽市旌陽區貫徹落實39個欠發達縣域托底性幫扶工作部署要求,立足涼山州越西縣資源稟賦,以“種子資金”撬動木耳產業規模化發展,推動非耕地荒坡變身“聚寶盆”,書寫了飛地園區促共富的生動答卷。
機制賦能 培強造血主心骨
涼山州越西縣山多地少,傳統農業增收困難,但境內大瑞鎮獨特的溫濕度條件為木耳生長提供了天然優勢,可保證兩年產出5季,較其他地區多1季。
經多輪可行性論證,德陽市旌陽區幫扶工作隊提出“鄉鎮主責+企業主導+村集體主體”的飛地產業機制,2024年初,與大孤山食用菌種植有限公司達成托管運營合作協議,撥付50萬元幫扶資金集中打造20畝木耳產業園區,由4個聯系村集體經濟組織共同持有。
“公司提供標準化菌棒生產、規范化種植管理、集中化采集回收服務,按照每畝2000元給予保底分紅,超出部分按照六四分成的比例,與村集體經濟共享收益。”大孤山食用菌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吳孔民介紹道。
飛地拓鏈 構建共享新路徑
“沒想到土地不在我們村,每年都能分到錢。”南箐鎮村黨支部書記吉余古鐵子笑著說。據了解,木耳產業園區種植當年畝均產值突破3萬元,4個聯系村平均分紅4萬余元,后續將實現年常態化種植木耳22.7萬棒,畝產值破4萬元,平均分紅可達6萬元以上。
德陽市旌陽區飛地模式的成功實踐,激發了越西境內,特別是高山地區鄉鎮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致富熱情。梅花鎮、新民鎮等六個鄉鎮聞訊而來,在現有20畝產業園區周邊,新建400余畝飛地園區,按照旌陽區提出的飛地機制簽訂合約,開創了“飛地共建、收益共享”的發展范式。
與此同時,德陽市旌陽區聯合科研機構開發木耳種植碳匯計量模型,預計每畝木耳種植園能提供0.8噸碳匯量,為未來參與生態交易埋下伏筆。
雙輪驅動 激活致富原動力
在飛地規模化擴張的過程中,德陽市旌陽區幫扶工作隊敏銳捕捉到“小農戶”與“大產業”的銜接密碼,周邊農戶不但可以作為園區“工作人員”務工增收,更可以作為庭院經濟的“主營人員”發家致富。
德陽市旌陽區幫扶工作隊在大瑞鎮友誼村試點免費發放木耳菌棒,吸引周邊農戶在院落種植木耳,通過聘請農技專家、市場專員,切實將技術培訓、購銷合同送到農戶手中,讓分散種植的農戶也能享受全產業鏈服務。
據了解,在“園區務工+自主種植”的雙輪驅動下,周邊農戶戶均年增收可達4萬元,真正實現了“培育一個龍頭、帶動一片農戶”。
從20畝試驗田到全域產業網,旌越協作的木耳產業飛地實踐,印證了“精準幫扶”與“內生造血”結合的不凡力量。如今,飛地園區快速擴建,萬千農戶播撒希望,德陽市旌陽區以“產業共建、利益共享”思路繪就結對幫扶的鄉村振興新篇章。
(馮淑君 文/圖 旌陽區委組織部 姚汶汛、陳振林、黃海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