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送暖,紫云盛放
正值南方春耕的黃金時節
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萬綠無人農場里
連綿起伏的紫云英花海宛如大地的夢幻織錦
華農學子正在操縱無人 旋耕機
將“航天紫云英”翻壓還田
讓這批“高顏值”花海 展現
真正的隱藏“硬實力”——
化作生態綠肥助力水稻提質增產
央視新聞頻道現場直播了這一盛況
上天入地的“綠肥之王”
作為重要的雙季水稻種植區域,廣東為我國的糧食生產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連續的雙季稻種植讓稻田長期處于“連軸轉”的狀態,不僅土壤有機質流失嚴重,其生態環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而紫云英素有“ 中國綠肥之王”的美譽。 它能夠將空氣中游離的氮固定至土壤中,翻壓還田后,可有效提升土壤的有機質及微量元素含量,為農作物生長提供天然且優質的肥料。此外,種植紫云英還能緩解土地板結,讓土地更松軟適合農作物生長。
因此,為發展綠色低碳農業,進一步提升水稻的產量和品質,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源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育種中心河源研究院”)的專家們將目光聚焦到了紫云英的育種研究當中。
紫云英花田
2022年4月,神舟十三號飛船搭載紫云英種子完成空間飛行。而后,經過連續兩年的地面定向育種,新品系被成功培育了出來,并播種至航天絲苗田中。
在連綿不斷的紫紅色花海旁,央視記者正在詳細地講解“航天紫云英”與普通紫云英的長勢差異,這批被命名為“航紫5號”的紫云英, “性狀穩定,鮮草產量相比普通紫云英提升20%,太空品種長得更加茁壯。”
左為普通紫 云英,右為“航紫5號”
經鑒定,由育種中心河源研究院培育的“航紫5號”,兼具早熟、高產、耐逆的優良特性。育種中心河源研究院副院長、河源萬綠智慧無人農場負責人王鍵寬介紹,“‘航紫5號’表現突出,萌發率提升了7%以上,鮮草畝產量超過5000公斤,標志著我國綠肥作物的航天育種實現了零的突破。”
2024年,東源縣通過“稻-紫云英”輪作模式,實現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3.5%。 初步試驗顯示,使用紫云英為綠肥能使每畝稻田化肥使用量減少20%—25%,每畝增收超300元,且種植出的稻米品質也提升了1個等級,香氣更濃郁、口感更佳。
無人農場賦能跨學科合作
王鍵寬介紹,“航天紫云英”不僅能固氮增肥,還能吸附重金屬,“如果配合無人機飛播、微生物菌劑等技術,就能構建起‘ 太空基因+智能農機+生態修復 ’的立體改良體系”。
在華農專家團隊跨學科合作的加持下,這一愿景正逐漸變為現實。
萬綠無人智慧農場的春耕現場,各類無人設備穿梭田間,無人農機設備自動完成翻耕、施肥、插秧播種等工作。借助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水稻生產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智能化,效率較人工提高幾十倍。
據河源市東源縣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無人農機設備為全縣3.2萬畝農田提供了農機社會化服務,覆蓋20個鎮村的合作社。無人植保機在病蟲害防治中一天可作業250畝—300畝,極大提高了防控效率;無人施肥機最大承載300斤肥料,一天能完成400畝—450畝的施肥任務,精準又高效。
目前,結對幫扶萬綠無人智慧農場的羅錫文院士團隊正深化紫云英對稻米營養品質影響研究,預計2025年形成標準化技術模式。按照規劃,該技術將于2026年推廣至粵東西北地區百萬畝稻田。
在紫云英的種植推廣方面,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資源環境學院研究員王瑞龍所在團隊,近年來聚焦華南地區農田土壤酸化、板結等突出問題,緊扣冬閑田改良的技術需求,積極開展冬種綠肥高效利用與種植技術創新研究。
2024年,團隊在河源市東源縣柳城鎮建立了“紫云英綠肥高效利用及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示范基地,經實地測產,該示范基地的紫云英產量成功突破畝產5000千克大關。團隊還與有關單位合作,在粵東北地區推廣種植紫云英面積約8.65萬畝,并組織培訓農技人員和農戶約1500人次。
今年年初,在 學校“萬名學子鄉村大調研行動”中,農學院專門組織學生團隊開展了紫云英種植專項調研。 49個調研團奔赴廣東省18個地級以上市的52個紫云英種植區,通過田間調研、實地訪談等方式系統了解紫云英種植情況,并撰寫調研報告,為紫云英的利用推廣建言獻策。團隊還向農戶和村干部發放科普手冊,進一步宣傳推廣紫云英種植技術。
這些都為“航天紫云英”的推廣種植打下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太空種子”飛入尋常農田
如今,這片由“航天紫云英”翻耕還田后的土地,將種植2300畝航空稻“華航香銀針”和2900畝的航天水稻制種(即稻米的種子)。“華航香銀針”由航天育種中心、廣東兆華種業有限公司共同選育開發,是優質、高產、抗病的香型絲苗米品種,最高產量可達720公斤/畝。
3月25日,“華航香銀針”成功入選2025年度超級稻確認品種名單,成為廣東省唯一入選并被確認為超級稻品種的常規絲苗米品種。
截至目前,華農共有5個品種被農業農村部確認為超級稻品種。這些新品種通過產學研合作成功實現了成果轉化,并開發出系列航天絲苗米大米品牌,促進企業及農民增收,充分體現了學校科技賦能“百千萬工程”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的效果。
“神舟十三號”搭載航天育種材料交接儀式現場
從遨游太空的幼種
到生長成田間搖曳的花海
紫云英化身生態綠肥
助力春耕事業
如同這些“上天入地”的種子一般
華農人潛心科研
頂天立地
共同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
/這盤發展大棋,何處落子?/
/華農一周活動速覽/
/招生計劃數全省第一,等你報考!/
-SCAU-
來源 | 央視新聞 廣州日報 羊城晚報
南方+ 河源晚報
整理 | 新禾融媒體工作室 余思睿
編輯 | 新禾融媒體工作室 余思睿
初審 | 費思迎 曾子焉
復審 | 陳芃辰
終審 | 鐘耿濤
左下點擊標簽閱讀更多,右下點贊、分享、推薦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