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語先生—全真華山派的創(chuàng)立
華山派,這一道教宗派是由王重陽的弟子郝大通所創(chuàng)立。郝大通(1140—1212年),原名磷,別號廣寧子,法號大通,出生于寧海。他自幼喪父,對母親極為孝順。相傳,郝大通曾夢到神人傳授《周易》的深奧義理,從而精通了陰陽學(xué)說、歷法以及占卜之術(shù)。在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陽抵達寧海,郝大通得以面見并接受教誨,次年隨王重陽前往崑崳山煙霞洞求學(xué)。王重陽賜予他法號,道號恬然子。
郝大通曾在沃州石橋下靜坐修煉,長達三年之久,期間不言不語,不為饑渴所動,不畏寒暑,僅在有人饋贈食物時才進食,否則便不吃。即使面對他人的戲弄和嘲笑,他也從不發(fā)怒。因此,人們稱他為“不語先生”。某日,少尹郭長倩騎馬經(jīng)過,馬匹受驚,導(dǎo)致郭長倩墜馬,他下橋向郝大通行禮,并贈予豐厚的禮物。在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郝大通在真定講道,每次升堂講演,都有數(shù)百人遠道而來聆聽。到了元至元六年(1269年),他被賜予“廣寧通玄太古真人”的尊號。
郝大通的弟子有十余人,其中一位繼承法脈的弟子是范圓曦(1177—1249年),他是寧海人。年僅十九歲時,范圓曦便開始跟隨郝大通學(xué)習(xí)道法,并被傳授了秘傳心法,同時負責(zé)管理道觀的日常事務(wù)。后來,范圓曦遷居至密州,在戰(zhàn)亂期間,他傾其所有,幫助老弱婦孺安全避難。戰(zhàn)事平息后,當(dāng)?shù)鼐用裢婆e他擔(dān)任城守,但他堅決推辭,并被授予普照六師的稱號,成為本州的道正。在1226年上清萬壽宮的修繕過程中,范圓曦協(xié)助行臺分析利弊,做出了許多有益的貢獻,持續(xù)了十二年。之后,他東游至太古祠參拜,并修繕了趙州天寧觀。到了1248年,朝廷賜予他“玄通廣濟普照真人”的封號,但他堅持不接受。史稱范圓曦“為人開朗尚義,汲汲于濟物而疾惡之心太重”,與人交往必須竭盡真誠,面對急難時輕視財富如同糞土,樂于與士大夫交往。
另一位繼承法脈的弟子是王志謹(1179-1265年),他來自東明(今屬山東省)。在即將成婚之際,他未告知家人便前往山東寧海,在太古廣寧真人門下學(xué)習(xí),長期堅持,逐漸深入,親身體驗,口傳心授,每得一言,便銘記于心。郝大通仙逝后,他獨自一人,衣衫襤褸,面容憔悴,隱藏光芒,深藏不露。各地學(xué)者紛紛前來求教,他的道行因此日益受到推崇,愿意成為他門下弟子的人數(shù)以千計。史稱其“慈以利物,儉以律身,謙以自牧”。王志謹?shù)乃梅ǖ茏佑行熘靖堉拘拧⒓е菊娴取?/p>
《道藏》中現(xiàn)存郝大通的著述,有《太古集》一種四卷。其中包括《周易參同契簡要釋義》和易象圖及詩文等。其集名之曰“太古”者,“太謂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古謂遠古、上古、邃古、亙古,務(wù)使將來慕道君子知其不虛為者也。”(《自序》)其弟子范圓曦在序中概述郝大通的思想,稱其“道得之于曠代不傳之妙,粹之于易象,廣之以蟬蛻,精微宏廓,遺世獨立,法言遺論,人所愿見”。
華山派道徒子孫的傳遞系名是:至一無上道,崇教演全真。沖和德正本,仁義禮智信。嘉祥宗泰宇,萬理復(fù)元亨。清靜通玄化,體性悟誠明。養(yǎng)素守堅志,虛靈慧業(yè)生。希賢遵秘法,慎修保純貞。敬謹規(guī)良善,默功毓秀英。勤能扶世運,積久大丹成。永建根基厚,仙瀛書盛名。圓滿光華照,云天慶上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