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嗎? 這年頭,有人用Deepseek算命,還有人用Deepseek看病。
前不久,就出了一個事,有患者根據Deepseek給出的診斷信息,質疑醫生的治療方案。
最后醫生氣得查了一遍指南,才發現指南已經更新了,他的信息過時了,Deepseek居然是對的。
這件事看似偶然,其實揭示了一個正在醫療界悄悄發生的重大變革。
這場變革,也印證了中歐基金基金經理葛蘭對醫療“高創新性”、“高臨床價值”、“高性價比”為導向的產業支持方向始終未變的觀察視角。
對,當下,有一股神秘力量正在迅速崛起,那就是以 Deepseek 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顛覆傳統的醫療模式,有望創造年入百億的驚人財富。
其實早在今年2月,國內首個AI兒科醫生就已經正式“上崗”了,與13位兒科專家共同完成了一場疑難病例多學科會診,給出的建議和13位專家的診療結果高度吻合。
現在,全國各地多家大型三甲醫院也先后接入了Deepseek 進行輔助診斷,給醫療界帶來非常大的沖擊。
圖源:網絡
以北京某三甲醫院為例,其引入的 AI 問診系統發展勢頭強勁,日均接診量已超 2000 人次,準確率高達 92%。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普通內科門診量同比下降 30%。
而在上海,首家 AI 醫院同樣亮眼,日接診量達到 3000 人次,輕松刷新了傳統醫院日均 800 人次的門診極限,展現出 AI 在提升醫療服務效率方面的巨大潛力 。
全球醫學頂刊《柳葉刀》的研究顯示,AI的診療準確率已經達到頂級醫生的96%。國外研究數據也顯示,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使藥物設計時間縮短了70%。麥肯錫更是預測,到2030年,全球約20%的醫生工作可能會被AI輔助,但直接替代率低于5%。
以上數據無一不說明一個問題,AI的普及將重塑醫療行業的價值鏈。從疾病診斷、藥物研發到醫療服務提供等各個環節,都將迎來深刻變革。
這樣的變革浪潮,對于整個醫療行業而言,無疑是轉型升級、提升服務質量與效率的絕佳機會。對投資領域來說,更是一座蘊藏著巨大潛力的 “寶藏”。
圖源: 網絡
事實上,嗅覺敏銳的基金經理們已經第一時間捕捉到了這一難得的機遇。
夸張的是,不僅醫療主題的基金經理發現并布局了AI醫療,就連科技賽道的基金經理也開始和他們搶活了。
比如,長期重倉計算機賽道的基金經理張青就是典型的代表。
他在2024 年12月末,意外地將醫藥股一品紅買成所管基金的第三大重倉股。究其原因,是因為一品紅通過子公司參股A I新藥研發企業阿爾法分子科技,而這家企業聚焦于 AI 藥物發現領域,在 AI 醫療研發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與潛力。
同樣,重倉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國泰價值先鋒基金,也罕見地在2025年初將一只港股醫藥股醫脈通買成了該基金的第一大重倉股。醫脈通手握海量醫療數據,并推出了國內首個由大模型驅動的 MedliveGPT,也就是人們常說的 “AI 醫生”,其算法已經通過備案,在 AI 醫療應用層面走在了行業前列。
圖源: 網絡
鵬華醫藥科技的金笑非則通過重倉創新藥及生物科技企業,間接布局AI醫療領域,其中,迪哲醫藥成為他在 AI 制藥領域的重要押注對象。迪哲醫藥在創新藥研發中廣泛應用了AI技術,包括利用AI算法加速潛在藥物靶點的發現,降低研發成本等。
中歐醫療健康的葛蘭也在行動,她今年的“新動作”,是在傳統賽道上疊加了AI工具的變量。
從她最近發布的2024年報可知,2025年她仍然看好科技創新所蘊含的成長空間,以及政策驅動下的消費修復趨勢,并強調新質生產力驅動的產業升級,會是核心投資方向。
基于此,她也悄悄布局了泰格醫藥和康龍化成,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家企業均涉及 AI 藥物研發工具的應用。
其實,我本人很喜歡看葛蘭對醫療行業的思考和布局,雖然一度因為市場原因業績承受較大壓力,但冷靜看她的運作主線還是比較清晰的,思考也很長遠。
圖源: 網絡
比如,她管理的中歐醫療創新,在港股的配置比例2024年四季度末為 38.29%,為該基金成立以來最高水平。這只基金重點加倉藥明生物、康龍化成H股,押注出海紅利,規避A股內卷,在醫療投資的“紅海”中,另辟了一條“國際航道”。這一操作與多數醫療基金形成了鮮明對比。
眾多基金經理對 AI 醫療領域的積極布局和認可,也直接反映在了市場上,已經有不少聰明的資金看到了醫藥這個機會。2025年開年以來,創新藥、醫療健康類的基金大大領漲了市場上的其他行業基金。
4月1日醫藥板塊又突然大爆發,創新藥,中藥、醫療保健等細分領域都全線上漲。
當然,這波醫藥基金反彈不僅僅是因為AI醫療的催化。
更重要的還有估值修復的需求。2020年底以來,醫藥基金經歷了史無前例的下跌,主要醫藥指數最大回撤都在50%以上。
截至4月2日,中證醫療指數市盈率為31.52倍,PE百分位為21.82%,經過近4年的調整后,該板塊的估值已經處于相對低位,投資價值逐漸凸顯。
加上最近醫藥板塊還有多個好消息。比如,國務院國資委鼓勵國有企業在生物醫藥等領域開展并購重組,這一政策導向無疑為行業整合資源、優化產業結構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另外,集采政策的邊際影響也正逐漸減弱。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 80% 的大品種已完成集采,這意味著集采政策對醫藥企業利潤空間的擠壓效應正逐步緩和。
種種跡象表明,目前的醫藥行業,不論從基本面、政策面、還是資金面來看,都迎來了春天。
不過,我也提醒一下,最近醫藥板塊漲幅比較大,短期可能會存在回調的風險。中長期來說,醫藥還會有一些表現,所以大家還可以保持期待。
話說回來,這波醫藥的行情,普通投資者要不要跟,又應該怎么跟?
我做了一個方案,非常簡單,小白都能上手。就是構建"主動管理+被動指數"的投資組合來跟上車。
圖源:網絡
但先說好,方案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
具體倉位分配如下:
主動管理占50%,我打算投資中歐醫療主題基金或者鵬華醫藥科技。之所以投這兩只產品,是因為他們出色的投資業績。
在規模10億以上的醫療基金里,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創新基金在近6個月排名第三,近3個月排名第2。
鵬華醫藥科技表現同樣不錯,在規模10億以上的醫療基金里,近6個月排名第二,今年以來近3個月排名第3。
數據來源:wind 截至時間:2025年3月27日
而在規模30億以上的醫療基金里,中歐醫療創新基金在今年以來的近3個月,近6個月以及近1年都是第一。
數據來源:wind 截至時間:2025年3月27日
由此可見,這兩只都是表現不錯的標的。
不僅如此,葛蘭和金笑非的投資風格也各具特色,形成互補。
葛蘭側重于追求長期紅利,注重挖掘具有長期增長潛力的醫療企業。
金笑非則擅長捕捉細分賽道的輪動機會,能靈活把握不同階段醫療行業內各細分領域的投資機遇。
投資這兩只基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風險的變相分散。
接著被動指數30%,這部分我重點關注醫療ETF和港股創新藥ETF,主要用來分散個股風險,捕捉行業β收益。無論醫療行業內個別股票如何波動,只要行業整體向上發展,投資這類指數基金就有機會獲得相應收益。
剩下的20%工具性配置,我會選擇配置海外醫療 REITs。之所以這么干,主要還是為了規避地域分散,將投資范圍進一步拓展。
圖源:網絡
倉位確定以后,堅持每個月定額投入的定投方式,來減緩價格波動的影響。然后每半年對上述三分部分進行動態平衡,保持5:3:2的比例。
通過這種方式,既能在市場波動中保持投資節奏,又能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靈活調整投資結構,力求實現投資組合的穩健增值。
最后我想說,當AI與醫藥相遇,這場靜默的革命正在改寫人類健康的未來。
醫藥行業的‘新黃金時代’或許不會一蹴而就,但每一次技術突破都是對未來的投票,是對低估值的強烈共振,更是我們的投資機會。
*「毯叔盤錢」所有內容系個人觀點,僅以交流個人想法和分享知識為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參考。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讀者結合個人財務狀況,獨立決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