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上周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則新聞:25日凌晨在立陶宛參加演習的4名美軍士兵在白俄羅斯邊境失蹤。
當時我還和朋友調侃,這是美軍想復刻日本當年的“宛城事變”?之后便沒有對此事在意。
昨天下午最新消息傳來,4名美軍全部死亡,死因是溺死。
這是咋回事呢?
據稱,3月25日凌晨北約軍隊在立陶宛舉行“大西洋決心行動”軍事演習,當時美國陸軍第三步兵師第一裝甲戰斗旅正在進行“炮術訓練”,用來考核一支部隊執行任務的能力。
▲救援現場的“奧什科什”聯合輕型戰術車
這時一輛“奧什科什”聯合輕型戰術車突然癱瘓,M88裝甲救援車被派去回收這輛車(考核項目之一)。四名美軍士兵駕駛著M88在行進途中駛入一片沼澤,隨后失蹤。
▲M88裝甲救援車
美軍、波蘭軍隊、愛沙尼亞軍隊、立陶宛軍隊和政府以及民間組織立刻派出直升機和大量地面人員搜尋,經過一天時間,基本確認,M88裝甲救援車沉沒在某訓練區的沼澤中,距離白俄羅斯邊境僅10公里。
然后,一場爭分奪秒、展示北約聯軍作戰效率的救援任務開始了。
波蘭軍隊的工兵使用器械在周邊開辟道路和場地,以便讓工程車輛進入。偵查組操作無人機搭載激光雷達掃描地形,繪制沼澤的三維地形圖。
▲救援人員在探測水下
立陶宛軍隊使用直升機搭載熱成像,從空中向下搜索車輛中的士兵是否存活。還運來了皮劃艇、小型浮橋等設備。
然后立軍帶來軍犬,乘坐皮劃艇在沼澤地中以網格狀移動,看狗是否能夠嗅到任何氣味
美國陸軍用水下聲吶探測裝甲車的具體位置。最終確定,沼澤水深4.5米,裝甲車完全沉沒在水中,車頂距離水面約30厘米。
由于附近有一條天然氣管道,為了安全,救援行動開始前,首先聯系相關單位切換天然氣輸送。
由于地面泥濘且沒有足夠寬的道路,需要調集挖掘機和推土機拓寬道路,然后用渣土車運來數百噸的砂石泥土進行鋪路。否則,重型救援車輛無法進入這片區域。
為了抽干沼澤地中的水和淤泥,需要調來挖掘機使用專門的HESCO阻隔袋和水閘搭建一個臨時水壩,攔住其他方向流過來的水。這項工作普通挖掘機不行,會陷進去,得調來專用的高底盤水陸兩棲挖掘機。
▲高底盤挖掘機在用沙袋修建水壩
▲挖掘機正在用挖斗舀空沼澤里的水
這些工程建設中,負責其他營救環節的人員只能在旁邊插兜看著。
從3月26日到3月30日經過五天的努力,終于一切準備就緒。美國陸軍從美國海軍借來潛水員,美聯社是這樣報道的:美國海軍潛水員在30日晚上“能見度為零”的情況下,穿過厚厚的泥漿、黏土和沉積物層,到達這輛重達63噸的裝甲車,并找到兩處連接鋼纜的位置。
▲救援現場的潛水員
實際上,這項任務根本不需要潛水,潛水員只是在泥漿中艱難行走,然后走到M88裝甲車附近,掛上兩條鋼纜。
結果,在準備拖出裝甲車的過程中,發現根本拖不動。現場有兩輛M88救援車和多輛挖掘機一起發力均拖不動。
▲指揮官在現在采訪中表示:救援車太重,普通車拉不動,需要專門的運輸和救援方案。
指揮部只能重新調來額外的重型挖掘機,并裝上能提供額外抓地力的底盤,M88裝甲車在3月31日凌晨4點40分被拖上岸,車上共發現3名美軍士兵,已經死的不能再死了。
另一名失蹤美軍的遺體在經過繼續的抽水排污后,于4月1日被找到,推測有可能是M88在沼澤即將沉沒時跳車逃生,但是依舊被陷入死亡。
至此整個救援行動結束,歷時大約為6天。
有人覺得6天很慢?那得看和誰比,今年1月28日日本埼玉縣一處下水道路面突然塌陷,一位74歲大爺開卡車掉進去一半卡主,為了就他出來,日本政府又是抽下水道水,又是呼吁市民在2點-5點之間減少用水(下水道的水太多了)。
▲頭幾天還能看到車屁股,大爺就在駕駛室里
折騰好多天后,大爺的車頭直接掉進下水道,當地政府又開始破拆地面、在別處阻斷污水等等方案。時至今日已經過去60多天了,大爺還沒救出來。當地政府表示救援需要三個月時間。
▲現在已經變成城市拆遷工程了
回到主題,雖然四名美軍士兵全死了,但是北約尤其是美國對這場救援行動進行了大力吹捧,尤其是夸贊北約盟友立陶宛的大力協助,主要目的是為了展示北約聯合行動的優越性。
第一裝甲旅的泰勒少將在采訪中說:現場的士兵們,我想說,最重要的是,在這里,我對立陶宛伙伴的承諾和奉獻精神感到震驚,我們已經搜索行動第五天,他們從一開始就和我們在一起......我們不會停下來,直到我們找到我們的士兵,直到我們將他們送回家人身邊。
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挑戰,我們利用一切可以使用的資源,我們剛剛與夏威夷的國防機構進行了電話會議,他們提供了很多在沼澤中執行救援任務的經驗。我們剛剛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完成了類似的任務,我們與他們的潛水隊討論了挖掘技術......我們不會停下來,直到我們找到我們的士兵(重要的話強調兩遍)。
事后,大家還互相吹了一波,比如美國陸軍歐洲和非洲部隊發言人尼古拉斯·“核彈”·喬普少校在接受歐洲新聞臺采訪時說:立陶宛真是太不可思議了。這個波羅的海國家的國防部長和總理來到現場,立陶宛潛水員也迅速趕到現場,協助救援行動。整個國家齊心協力,把士兵接回家。
▲美國駐立陶宛大使現場采訪:正如國防部所說,我們不會休息,直到找到我們的士兵。而她身后,一群人無所事事,只有一臺挖掘機在工作。
下面我們來聊一聊這起事件中的一些拓展內容。
首先是在一些美軍報道中,將這四名士兵稱為“狗臉士兵”,這是美國陸軍第三師的傳統綽號,起源于二戰,原意是貶義詞,后來被士兵當做堅韌不拔的精神,其師歌《狗臉士兵》歌詞開頭為:我才不在乎,成為一名花哨的海軍陸戰隊,我寧愿像現在這樣做一名狗臉士兵。
其次這個“大西洋決心行動”軍事演習,主要是2014年克里米亞沖突后,在波羅的海地區針對俄羅斯而組織的一場北約聯合軍演。
美軍在立陶宛長期駐扎有一千多人,美3師第一裝甲旅是為參加這場演習,從喬治亞洲的史都華營派來增援的。
▲多國營級戰斗群的組成,有9個國家的軍隊(此圖是拉脫維亞多國營級戰斗群)
另外,北約在2016年開始組建多國營戰斗群(北約增強前沿存在計劃),即各國派出數百人不等的部隊,共同組成一個多國營級戰斗群。早期四個營駐扎在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相關部隊每半年輪換一次。
昨天4月1日,德國派遣一支裝甲旅4800人正式進入立陶宛永久駐扎,成為德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第一支永久駐扎國外的德國旅級部隊。其主要目的是阻止俄羅斯入侵波羅的海三國。
相比之下,立陶宛陸海空三軍總兵力不足2萬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