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春風拂過黃河之濱,劉家峽水電站巍峨的大壩在朝陽下熠熠生輝。4月1日,中建四局西北公司蘭州分公司總部第一、二黨支部黨員代表走進這座承載著新中國工業記憶的紅色地標,與國網甘肅劉家峽水電廠甘肅華源電力服務有限責任公司黨支部共同開展“賡續劉電精神 傳承精誠文化”黨建聯建活動。此次活動既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實踐行動,也是深化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錘煉黨員干部作風的重要載體。
紅色基地悟初心:從“劉電精神”到“精誠
上午10時,黨員們首先參觀了劉家峽水電廠工業遺產博物館核心展區。銹跡斑駁的施工工具、泛黃的設計手稿、震撼人心的建設影像,將人們帶回那段“戰天斗地”的激情歲月。上世紀60年代,數萬建設者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用肩挑背扛的方式筑起新中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水電站,創造了“截斷黃河、高峽出平湖”的奇跡。
“當時的黨員突擊隊曾連續72小時澆筑混凝土,靠著‘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壩’的信念完成任務。”講解員動情講述的“劉電精神”,讓中建四局黨員荔倩云深受觸動,“這與我們‘精誠文化’中‘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攻堅精神一脈相承。”參觀中,黨員們重點對比了水電站建設者“三塊石頭一口鍋”的創業史與中建四局在三線建設、方艙醫院等重大項目中的奮斗案例,深刻感悟不同時代建設者共有的忠誠擔當。
實景黨課話擔當:八項規定下的作風傳承
在工業遺產博物館,一堂特殊的實景黨課拉開帷幕。《從“劉電精神”到“精誠文化”:新時代建設者的使命傳承》為題,結合中央近期關于深化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的要求,展開深刻闡述:“劉家峽建設者住窩棚、啃干糧,卻從未挪用一分工程款;今天的我們更要嚴守紀律紅線,以精誠文化鍛造清廉隊伍。” 現場黨員紛紛表示,要繼承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的優良傳統,在項目管理中踐行“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行為準則。
清明祭掃鑄忠魂:鮮花與歌聲致敬英烈
臨近正午,全體黨員整齊列隊于水電英雄紀念碑前。大家默哀鞠躬,向建設時期犧牲的烈士敬獻花籃。“一位因公殉職的烈士臨終前仍叮囑同事‘保護好大壩’……”烈士事跡讓年輕黨員張治東紅了眼眶,“他們用生命詮釋了什么是共產黨員的‘精誠’。”
祭掃結束后,雙方支部書記表示:“清明緬懷先烈,就是要以清風正氣告慰英靈。我們將以八項規定為鏡,把‘劉電精神’‘精誠文化’融入作風建設,打造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鐵軍。”
聯建共建謀新篇:知識競答點燃思想火花
在紅色知識分享會上,“劉家峽工程中的黨員先鋒”“新中國水電之最”等競答題引發熱烈討論。雙方黨員圍繞“紅色基因如何轉化為團隊執行力”展開頭腦風暴,中建四局黨員馬志亮提出:“就像水電站建設者用‘土法上馬’解決技術難題,我們也要發揚‘履約至上 奮斗為本’的管理理念,在綠色建造中突破‘卡脖子’問題。”
活動高潮處,雙方簽署《紅色共建協議》,約定未來在基層黨組織建設、黨員教育交流、廉潔共建等領域深化合作。國網甘肅劉家峽水電廠黨員祁燕表示:“這次聯建打破了行業壁壘,讓‘自力更生’的紅色血脈與‘精誠’共贏的現代理念碰撞出火花。”
夕陽西下,黃河水奔流不息。黨員們站在大壩上遠眺,仿佛看見歷史與未來在此交匯——六十年前,劉家峽建設者用鐵鍬和鋼釬書寫傳奇;今天,新時代建設者正以“精誠”之筆,續寫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文/張小鵬 圖/于魏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