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譚琪欣)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查詢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數據發現,自2018年以來,全國三級公立中醫醫院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呈現逐年緩慢提高的趨勢,2018年-2023年間,全國三級公立中醫醫院(含中西醫結合類別)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平均等級提高了1.43級。
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3月28日發布的2023年度全國三級公立中醫醫院績效監測分析情況通報,2023年三級公立中醫醫院共有746家參加電子病歷應用功能水平分級評價,達到5級及以上水平的32家(4.22%),達到6級水平的僅2家,分別為深圳市中醫院、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總體來看,全國中醫醫院信息化支撐程度仍然不足,27.14%(206家)的三級公立中醫醫院電子病歷系統功能應用水平仍處在3級及以下,僅支持初級醫療決策。
中醫醫院信息化建設難在哪?“相較于綜合醫院,中醫醫院信息化建設的難度不小。主要原因就在于中醫特色診療數據的標準化難度大、中醫診療標準體系尚未建立、院內信息化推廣阻力大以及中醫和信息化的復合型人才匱乏等。”4月2日,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肖俊會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表示。
肖俊會舉例,中醫診療以辨證施治為核心,涉及舌象、脈象、體質辨識等非結構化數據,傳統電子病歷系統難以直接適配。例如,將“弦脈”“滑脈”等脈象轉化為可量化指標,需要通過開發專門智能設備,結合AI圖像識別技術,才能實現四診信息的結構化錄入。
“此外,信息化系統或模塊建設好以后,信息化的醫療管理閉環建設、高級醫療決策支持等,雖然強化了醫療質量管理,但也改變了中醫臨床一線的原有工作模式和習慣。傳統中醫的繼承、流轉,講究少而精的作坊式看診理念,且講求師徒相授、口傳心會,而新增加的中醫類信息化系統,如中草藥煎服的閉環管理、針灸的穴位管理以及一些中醫決策知識的審定,易造成中醫師的不理解,推廣難免產生阻力。”
“信息化建設不是搭建一個系統就能完事,而是牽一發動全身的大工程。”肖俊會以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實踐舉例,中醫醫院要提高信息化水平,就要提前謀劃布局,做好系統性變革的制度設計,同步推進運營決策管理系統、互聯互通標準化、醫療集團信息一體化系統、安消一體化系統、智慧病房等建設工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