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外長落地北京,對華的一番表態看呆西方記者,就連特朗普都沒聽過:法中兩國需要建立“強大的伙伴關系”!
據環球時報報道,近日,法國外長巴羅的訪華行程,在國際上掀起軒然大波。剛下飛機,他就在公開演講中呼吁:法中兩國建立“強大的伙伴關系”,并強調“戰略協調”以應對全球挑戰。這一表態,讓西方記者瞠目結舌,也揭示了法國對特朗普政府政策的不滿與轉向。
巴羅在演講中援引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句,表達了對中法關系的期待。在與王毅外長的會談中,他進一步指出,面對國際局勢的不確定性和保護主義抬頭,法中必須加強戰略協調,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
這一表態,與特朗普政府的單邊主義政策,形成鮮明對比,尤其是在美國對歐盟汽車加征關稅、威脅全球貿易體系的背景下,法國的選擇顯得更具現實緊迫感。
法國的戰略轉向并非一時權宜,而是特朗普政府一系列政策倒逼的結果。特朗普上臺后,對歐洲采取了強硬的經濟打壓措施,如鋼鋁關稅、汽車關稅等,這些舉措不僅重創了歐洲制造業,也動搖了跨大西洋同盟的信任基礎。以法國為例,美國對歐盟葡萄酒加征關稅的威脅,直接沖擊了法國農業的核心利益。在此背景下,法國轉向中國尋求合作,既是經濟自救的必然選擇,也是對特朗普政策的一種外交反制。
中法兩國在經濟、技術、地緣政治等領域的互補性,為合作提供了堅實支撐。法國的高端制造業與中國的新能源、數字經濟形成互補,雙方在人工智能、綠色氫能等新興領域也有巨大的合作潛力。
此外,面對美國戰略收縮與北約內部矛盾,法國通過“戰略自主”強化與中國的協調,既是對美國壓力的回應,也是對多邊主義的堅守。
當然,巴羅的表態擲地有聲,但中方輿論場對法國的信任赤字依然存在。畢竟,法國在過去的貿易問題上存在“兩面手法”,比如歐盟對華汽車關稅爭議,法國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因此中方還采取反制手段,讓法國干邑白蘭地行業遭受巨大打擊。
據外媒此前報道,巴羅此行訪華的一大目的,是尋求就干邑白蘭地面臨中方關稅一事進行對話。這一系列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法國外交承諾的可信度。
未來,中法關系的走向,取決于馬克龍政府能否將表態轉化為行動,將行動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合作。但無論如何,這場外交風暴已向世界傳遞了一個明確信號:在21世紀的全球博弈中,孤立與對抗沒有出路,唯有合作與協調方能共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