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于4月2日與美國貝萊德財團敲定的巴拿馬港口交易,雖然因多方壓力緊急叫停,但李嘉誠似乎有另一種計謀。
就是轉移長和集團的核心資產以謀求退路,不過官方三部門,外交部、商務部、港澳辦的發聲,直指交易“損害中國企業正當利益”,而市場者以股價暴跌和市值蒸發781億港元作出回應。
那么這場風波究竟會走到哪種地步呢?
巴拿馬港口交易
長和集團與貝萊德財團的港口交易始于2025年3月初。根據協議,長和擬以190億美元出售其全球港口業務核心資產,包括巴拿馬港口公司90%的權益及和記港口集團80%的實際股權。
交易消息一出,長和股價一度飆升24%,市值突破1,777億港元,市場普遍視此為李嘉誠“套現離場”的信號。
然而,這一交易迅速引發爭議,此前美特朗普多次宣稱要“收回巴拿馬運河”,并可能對中國船只征收額外稅費。
中國外交部、商務部、港澳辦接連表態,批評該交易“損害國家利益”,并啟動反壟斷審查。香港特首李家超亦強調“交易需符合法律與規則”,被視為對長和的直接警告。
長和雖辯稱交易為“純商業行為”,但官方態度明確,戰略資產流向美國財團,可能成為地緣政治博弈的籌碼。
市場監管總局介入后,長和股價單日重挫3.54%,四家關聯公司市值累計蒸發781億港元,市場信心徹底崩塌。
港口交易受阻后,長和集團被曝計劃拆分全球電訊業務,估值約1000億至1500億港元,擬于英國上市,這一動作被解讀為“轉移資產”以規避風險。
長和雖緊急辟謠稱“尚未決定”,但公告中“未否認后續可能性”的措辭引發更大質疑,長和的電訊業務覆蓋歐洲多國及中國港澳地區,2024年貢獻了集團19%的營收。
若拆分上市,李嘉誠或能套現脫身,但英國工黨政府近期將鐵路國有化的政策傾向,令電信資產面臨被國有化的風險,此舉有“斷尾求生”之意,但可能進一步削弱長和的國際信用。
官方對長和的施壓呈現“組合拳”特征,凍結交易進程,導致長和股價暴跌,明確將交易定義為“損害國家利益”,切斷其合法性,通過《大公報》等媒體呼吁“懸崖勒馬”,將李嘉誠推至道德審判臺。
這一系列動作背后,是中國對關鍵基礎設施“出?!钡膰栏窆芸?,長和試圖以“商業自由”辯解,卻忽視了中美博弈背景下,戰略資產的敏感性,任何經濟脅迫行為都將被反制。
李嘉誠試圖通過出售港口套現,卻低估了中美博弈的烈度,貝萊德財團設置的145天簽約期限與210億港元違約金條款,將長和逼入“進退兩難”的絕境。
那么長和還有退路嗎?目前,長和的選項極為有限,如果終止交易,那么需支付貝萊德210億港元違約金,但可緩和官方壓力,剝離巴拿馬港口或調整交易結構,但政治風險難消,拆分電訊業務,面臨英國國有化風險,可能血本無歸。
無論選擇哪條路,長和都已“必輸無疑”,官方定調后,其在內地及港澳的業務拓展將舉步維艱,而李澤楷的盈科集團能否成為李氏家族的新支柱,仍需觀察政策風向。
結語
資本無國界,但商人有祖國,在全球化退潮與地緣政治升溫的時代,純粹的資本邏輯已難以為繼。
國家利益高于商業利益,戰略資產的處置必須符合國家意志,長和的教訓警示所有跨國企業,唯有平衡商業野心與政治責任,方能避免成為博弈的犧牲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