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都時代的羅馬詩人奧維德(Publius Ovidius Naso)在其《變形記》(Metamorphoseon libri)一書中關于伊卡洛斯墜海的神話故事古往今來令人津津樂道。建筑大師代達羅斯(Daedalus)與其子伊卡洛斯(Icarus)因觸怒米諾斯國王,被囚禁在克里特島。為從克里特島逃走,代達羅斯用蠟和羽毛各為自己與兒子建造了一對翅膀,從空路逃離。臨行前他囑咐兒子:“如果飛得太低,海水沾濕羽翼會變得沉重,你就會被拽進海里;要是飛得太高,翅膀上的羽毛會因靠近太陽而著火。”但是伊卡洛斯在借助羽翼騰空后便忘乎所以般地直沖云霄,結果在太陽的照射下羽翼散落、墜海而亡。這個故事的寓意很簡單:傲慢可能致命。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當然不想成為伊卡洛斯,他可能也從未將自己代入過這個角色。畢竟,特斯拉(Tesla)、SpaceX、OpenAI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被特朗普(Donald Trump)總統特別委任的經歷,幾乎使所有人都沒有理由相信,這位如日中天的政商強人會跌倒。但正如伊卡洛斯的隱喻所暗示的那樣,“強大事物”的背后往往危機四伏,“遠大目標”可能使人無視眼前的暗溝。伊卡洛斯的翅膀令人騰空,亦使其墜亡。沒有任何從政經歷的馬斯克,試圖大刀闊斧地推動美國政治體制改革——他能夠在政商跨界之路上順風順水下去嗎?當然,可能有人會如此回應:同為政治素人與商人出身的特朗普都能二度當選總統,人們憑什么不能相信馬斯克會成功?
勃魯蓋爾《伊卡洛斯隕落的風景》
一、壯志凌云的馬斯克,正在飛向政治天空
與傳統美國式成功敘事一樣,馬斯克并非出生于美國的在地居民。在轉學至賓夕法尼亞大學前,他在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亞(Pretoria)度過了自己的童年與少年時光。取得經濟學與物理學學士學位后,馬斯克取消了前往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計劃,轉而投身互聯網行業。從那時開始,他的事業直線上升。從線上支付平臺領頭羊PayPal的聯合創始人、再到創辦特斯拉、SpaceX、OpenAI和收購推特(Twitter,現名稱為X),馬斯克不僅能夠預見世界發展趨勢,更是在多領域創新并取得世界性成就,構建出一個橫跨電動車、航天、人工智能等多元化的商業帝國。在2025年的《福布斯》(Forbes)全球富豪排行榜中,馬斯克以約4212億美元的身價斷檔排名第一。商業上的巨大成就,已經讓馬斯克在全球無人能出其右,而支撐他高飛的翅膀,無疑遠比伊卡洛斯的強而有力。曾有人總結,馬斯克讓所有人都震驚的一點在于他大膽的設想。他想改革汽車行業,殖民火星,在真空隧道中建造超快列車,顛覆太陽能和電池產業,把AI整合到人腦中......
不過現如今馬斯克進軍政界并獲特朗普重用一事,大概也是美國民眾未曾預想到的。畢竟長久以來,馬斯克并未在政治光譜中展現出明顯的站隊傾向,政治捐款上也強調雨露均沾,甚至還在奧巴馬執政時期與彼時的聯邦政府達成多項合作協議,也并未和共和黨交織過多。而在2020年美國大選中,盡管彼時特朗普對其百般示好,馬斯克也依然保持中立。2022年馬斯克收購推特前,特朗普還曾稱呼他為“另一個扯淡藝術家”;而馬斯克則在2023年予以反擊:“特朗普可能是世界上最會胡說八道的人之一。”但在去年的美國大選中,馬斯克卻絲毫不掩飾對于特朗普的支持。除開對特朗普提供直接的巨額政治獻金外,他更是不惜“以錢換票”,譬如承諾由他創建的America PAC,每天會隨機向簽署由他發起的請愿書的注冊選民發放100萬美元的巨額獎金。在特朗普再度當選美國總統后,他也絲毫不掩飾對馬斯克的喜愛,并在今年1月20日正式透過行政令任命馬斯克為由其構想并命名的政府效率部(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下文簡稱DOGE)的領導人(不過,馬斯克的領導人身份至今仍模糊不清),以對聯邦技術與軟件進行現代化改造,實現政府效率與生產力的最大化。在2月26日于白宮首次舉行的內閣會議上,特朗普直接放出狠話:“在座的如果有人對馬斯克不滿意,我們就把他扔出去。”
在特朗普的極力支持下,馬斯克不改其嘗試改變世界的雄心,試圖將其在商界的成功移植到政治領域。他堅信自己能突破傳統政治束縛來削減政府開支、提升行政效率,從而開辟出一條建設高效政府的新路徑。截至目前,馬斯克已暫停了數十億美元的支出,并解雇了數千名科學家、監管人員和其他政府工作人員。在2月份保守派政治行動會議上亮出電鋸時,馬斯克對支持者們喊道:“這是用來砍伐官僚機構的電鋸。電鋸!”短短2個月,在這片新開辟的領域中,他已經前行得足夠“遠”,抑或是飛得足夠“高”了。
二、跨界出擊會蠟翼消融嗎?
特朗普和馬斯克的組合曾在社交媒體上被譽為“效率革命的引擎”,但現實卻迅速證明了政治領域的復雜性遠超預期。馬斯克試圖用硅谷速度改革華盛頓體系的努力,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結構性阻力。
企業往往可以憑借“高效、結果導向、成本控制”的能力脫穎而出。但政治的底層邏輯不同:它是一套通過程序、妥協與合法性構建的社會治理系統。馬斯克的改革措施延續了其在特斯拉與SpaceX的風格:先砍人、后重組,再談優化。2025年1月起,他推動解散教育部與商務部部分下屬機構,凍結包括氣候研究、社區發展等31個項目,實施超過19000人的聯邦裁員計劃。路透社統計指出,這是近30年來美國最大規模的政府職位削減。
此次改革涉及的公務員體系中,有超35%的崗位屬于退伍軍人、少數族裔或聯邦保護群體。粗暴的裁撤不僅引發工會抗議,也激怒了多個州的議員。不到三個月,全國已有22個州爆發公務員抗議潮。聯邦政府雇員工會(AFGE)在3月發布數據:已有超過3700起崗位裁撤訴訟進入初步程序審查。 尤其是得克薩斯與加州兩州,因區域項目被裁減引發地方法院干預。與此同時,效率提升幾乎沒有如預期那般顯現。據《金融時報》援引聯邦預算局(CBO)初步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行政開支同比下降僅2.1%,遠低于預期的8%目標。多個部門因崗位空缺與信息系統更新滯后,事務平均辦理周期延長了17%。部分程序外包給私營承包商也引發爭議:多項合同被指成本高于原始編制,且缺乏透明度。例如住房援助申請外包系統在2月宕機兩次,造成約28萬戶家庭援助延遲。
馬斯克的改革所暴露出的并非“執行”問題,而是對政治本質的誤解。企業可以為目標“犧牲過程”,而政治恰恰是對過程的執著——它是合法性、參與感與公共價值的具體體現。歷史上已有多起類似案例:卡莉·菲奧莉娜在惠普推行裁員策略成功,卻在2016年共和黨初選中因“強硬管理形象”敗退;特朗普2017年的“去監管化”改革也在FDA、EPA等機構內部造成信任危機,導致疫情初期聯邦響應體系運轉遲緩。
馬斯克2025年的政治冒險無疑重演了這一幕。他沒有改變治理架構,只是將企業手術刀帶入一個無法全憑效率衡量的系統。結果是,改革陷入癱瘓,士氣下降,政策合法性被反復質疑。馬斯克曾說:“如果能用代碼改造火箭系統,那就能改造政府。”但問題是,政府不是火箭。它不需要沖得更快,而更需要保持平穩。一個程序錯誤可能只是產品更新的問題,但一個治理錯誤,可能撼動的是社會結構本身。“蠟翼”這個比喻不再是神話式的浪漫li隱喻,而成為現實政治中的準確寫照:飛得再高,如果誤判了氣流與熱源,最終也難免墜落。
三、墜落之危:政商失衡下的兩難抉擇
馬斯克試圖在政治場域復制他在商業世界的成功,但代價正在顯現。2024年,特斯拉在北美市場的季度市占率首次被福特Mach-E拉平;而在歐洲市場,比亞迪的銷量已連續兩個季度反超特斯拉,成為電動車細分領域的新領導者。特斯拉內部高管在去年年底的一次閉門會議上坦言,馬斯克“長期缺席戰略討論”,多個決策延誤或搖擺,直接影響了產品迭代節奏。與此同時,SpaceX錯過了兩次關鍵商業發射窗口,其中一次導致洛克希德-馬丁提前鎖定與日本JAXA的多年獨家協議。
企業端的疲態,與政治戰場的反彈相互交織。馬斯克主導下的聯邦精簡計劃不僅被外界批評為“冷冰冰的數字游戲”,在政府內部也陷入制度性梗阻。除去傳統利益集團的反對,更嚴重的問題在于,中層管理層大量流失后,原有的指令傳遞和反饋機制近乎癱瘓。多位政府承包商向《華爾街日報》透露,合同談判周期拉長了30%以上,項目執行流于停滯。監管領域同樣出現真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2025年第二季度被迫推遲三項跨行業調查,因為相關人手短缺到無法組織完整小組。
民意反應同樣迅速。皮尤研究中心2024年中期的一份報告指出,公眾對于“科技巨頭主導政策制定”的信任度在兩年內下降了大約9個百分點,從2022年的49%下降到2024年的40%。根據近期公布的SSRS民調結果,馬斯克在美國公眾中的形象已明顯滑落。53%的受訪者表示對他持負面看法,僅有35%的人表達正面評價,另有9%表示沒有明確意見,2%坦言“從未聽說過”他。更具警示意義的是,公眾對于他主導政治改革的能力,信心普遍不足。62%的美國成年人認為他缺乏足夠經驗來推動政府變革,61%的人質疑他是否具備恰當的判斷力。共和黨內部開始出現對馬斯克策略的公開反思,眾議院自由核心小組負責人在一次電視采訪中直言:“商業的短周期打法,放進政府,結果就是系統性潰敗。”
這種“雙線崩潰”并非沒有前車之鑒。2000年,意大利時任總理貝魯斯科尼試圖用企業治理邏輯改造公共部門,大規模削減預算和部門重組后,公共服務癱瘓,地方政府陷入財政赤字泥潭,最終提前解散內閣。2010年,英國的“緊縮財政”政策雖然短期內降低了赤字,但帶來了醫療體系供需失衡和教育資源斷層,直接導致執政黨在地方選舉中慘敗。
馬斯克正在面對同樣的雙重困境。如果繼續推進改革,政治系統的反噬將愈發嚴重,隨之而來的將是制度性失靈和選民離心。如果選擇回歸商業,他需要面對投資者的質疑和政治信譽的坍塌。這不是一個可由臨場調整解決的問題,而是模式本身的矛盾。硅谷的速度和絕對控制權,在商業世界是優勢,但在公共治理體系中,恰恰是危險源。此刻,無論轉身還是繼續前行,馬斯克都將面臨損失。對于美國來說,這場失敗試驗的代價,是政商邊界規則被撕裂之后留下的混亂。而對于馬斯克本人而言,這可能是職業生涯中唯一無法通過技術或資金補救的墜落。
結語:馬斯克沖擊波將如何撕裂美國社會?
“馬斯克沖擊”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坐標。他所代表的,是科技資本與政治權力試圖合流時的系統性風險。當企業式治理邏輯脫離市場約束,進入公共領域,問題不僅僅體現在適用性上,而是發生了根本性沖突。效率可以犧牲過程,但治理必須尊重程序;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國家需要平衡多元利益。這種矛盾一旦在高位放大,帶來的就是制度性紊亂。馬斯克的個人困境只是表象,真正需要思考的,是美國治理體系內部對“企業化解決方案”的路徑依賴。過去五年,美國聯邦政府對私營外包的依賴大幅增長。2024年,聯邦外包支出同比上漲11%,多個關鍵職能部門被迫將核心事務轉交商業承包商,而監管和問責遠跟不上,最終帶來風險的累積。馬斯克的模式——以數字指標壓制程序,以“高效”取代協商——本質上正是當前政府管理中“企業化傾向”的極端版本。短期內看似銳利,長期必然失衡。從監管放松到外包依賴,從用技術優化社會問題到用資本干預政策,美國已經多次在短期收益與長期代價之間搖擺。
美國社會今天面臨的分裂與失序,與此高度相似。政策決策越來越受制于資金與數據模型,而非公共意志。地方治理已經出現警示。2024年,阿肯色州因教育預算削減引發數月示威,田納西州因公共醫療資源緊縮被迫重新修訂財政計劃。聯邦層面繼續下探,地方社會則不斷積累反作用力,最終沖擊回到國家政治中心。
當前馬斯克的困境,為這種趨勢劃下了一道醒目的紅線。技術和資本可以成為工具,但無法成為規則制定者。任何試圖讓算法和效率邏輯取代協商、制衡與公共參與的沖動,最終都會反噬制度本身。當前,美國政治體系已經出現政策制定層對基層反饋機制的鈍化,政策由資本邏輯和短期數據驅動,而非建立在廣泛共識和公眾授權之上。這種模式如若延續下去,美國社會撕裂只會加劇,公共信任將持續流失。馬斯克不是唯一正在深陷泥潭的精英,但他是最典型的案例。他證明了一點:商業奇跡無法簡單平移到治理系統之中。一個忽視邊界、低估平衡、放棄協商的體系,不論起點多高,結局可能都難逃墜落。美國當下的混亂,不只是政策選擇問題,而是治理思維路徑滑向危險邊界的結果。當資本與技術被賦予超越政治程序的地位,民主制度本身便開始走向脆弱。這是馬斯克的教訓,也是整個體系的警告。
參考文獻: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business-55587064
https://www.whitehouse.gov/presidential-actions/2025/01/establishing-and-implementing-the-presidents-department-of-government-efficiency/
https://www.nytimes.com/2025/03/05/opinion/musk-useless-spending-cuts-doge.html
https://www.ft.com/content/a2cbb4e6-c0d8-49ee-84db-a708fdfb7c52
https://www.nytimes.com/2024/11/22/us/politics/elon-musk-trump.html?searchResultPosition=2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technology/interactive/2025/elon-musk-business-government-contracts-funding/?itid=sr_1_2c0e67da-c236-45c5-9a19-1bc71a933ac2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business/2025/03/16/elon-musk-tesla-trump-sales-republicans/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podcasts/post-reports/dems-shutdown-discord-a-tariff-backlash-and-elon-musk/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