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小米汽車的普通車禍,為何會引發輿論狂潮?
3月29日晚,在安徽銅陵一條高速公路上發生一起交通事故,造成3人身亡。
但非常蹊蹺的連鎖反應就像火山噴發一樣爆發了。3人死亡的交通事故,在國家交通事故的等級中屬于較大事故,低于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等級,但卻引爆全網。
于是,小米公司成了千夫所指的目標,一些人大有一副不打垮小米公司不罷休的架勢。幾天時間,小米股值蒸發3000億元,大量股民損失慘重。
這讓我想起了2024年3月19日,呼北高速公路發生重大交通事故,造成14人死亡、37人受傷。但全網卻幾乎無視。這難道不奇怪嗎?這3人的生命要比那51人還要高貴嗎?怎么就沒人如此執著地追究事故責任方的責任?
我同樣為那3個鮮活的生命終止感到痛心,也非常理解她們父母和親屬的悲痛,同情他們的遭遇。換誰都會悲痛欲絕。
但一些大媒體和自媒體,卻在通過采訪報道并發表評論,設法利用遇難者父母的喪女之痛,激發他們的悲憤情緒,并把他們的情緒傳播到網絡上,挑起更多的民眾對小米公司的仇恨,來達到他們的個人目的。這簡直就是吃人血饅頭的行徑!
這個社會到底怎么了?私利之爭、利益之爭,需要用這樣齷齪而殘酷冷血的方式來展開嗎?
為什么那些造成數十人甚至上百人傷亡的重大和特大事故,都沒有這起造成3人死亡的事故被網絡熱炒?并且還有愈演愈烈之勢?大量的網民去雷軍的賬號下發布攻擊謾罵的言論,逼得他只能關閉評論。
為什么會有很多網民和自媒體賬號表達出來的悲痛與憤怒,甚至超過了遇難者家屬?他們真有那么悲痛那么憤怒嗎?
這本是一起單方面的事故,原因也非常簡單。因為駕駛員沒有遵守小米車輛使用說明書的智駕功能僅僅是輔助駕駛,必須保持人工介入等等提醒,以及駕駛途中的警示,太過依賴“智駕”功能,遇到道路施工方使用水馬隔離道路,而來不及處置引發的事故。
有的人抨擊碰撞后車門打不開,有的人抨擊撞擊后電池起火。但他們怎么無視了燃油車也會一樣呢?有誰因為燃油車自燃和撞擊后燃燒去追究中石化中石油的責任了?能追究嗎?
嚴格來講,家屬應該向道路管理維護機構索賠,而不是找小米公司索賠。因為這是道路管理維護部門在道路施工當中,沒有在合理的距離上提前放置警示牌引發的問題。
如果肇事車輛是“全自動駕駛”功能,明確了無需人工駕駛,那當然是小米的責任。但現實并非如此。
我知道,很多水軍因此又會誹謗我是小米公司收買來發布節目的。誹謗污蔑,那是他們的基本手段。但天地良心,迄今為止,我沒有用過小米的任何一件產品,更不認識小米公司的任何一個人。
我多次駕駛過同事的奧迪電動汽車,那還只是自動跟車和保持車道功能,不如小米的L3級智駕。但無論在城里還是在高速上,我也非常喜歡使用這個功能。這一功能會在我分心的時候代替我緊急處置情況。不過,只要車輛提示“接管車輛”后,我一定會接管車輛。
作為一名理工科大學生,我的知識告訴我,機器犯錯的概率遠低于人工犯錯,但人工智能缺乏靈魂,離不開人工的控制。
國家消防救援局2023年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自燃率為 0.0072%,燃油車為 0.01%-0.02%。
事實上,燃油車的車禍少了嗎?導致的死亡人數少了?自燃率低了?
但只要發生一輛電動車自然,網絡上必定會有一大波人會大加炒作,說新能源汽車不安全。
其實,研究國際戰略的人都知道,那是因為,美國和歐洲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已經遠遠落后于中國,并且已經被中國的上百萬項從電池到汽車,再到智能駕駛等方面的專利技術,堵死了他們的新能源汽車發展之路。本想借助于“巴黎氣候協定”打壓中國經濟發展的美國和歐洲,給中國挖了一個“氣候合作大坑”,結果是反而把他們給埋葬了。
于是,他們瘋狂攻擊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不安全,甚至危害國家安全,還禁止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進口或者加征高額關稅。
因此,這波借著事故炒作小米汽車“責任如天”的輿情,背后不過是美西方的水軍在忽悠中國網民推動而已。因為,小米汽車可以算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旗幟企業之一,打垮了小米,也就打垮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乃至整個產業鏈,比如有人開始借機攻擊中國的全球新能源電池寧德時代,就是典型的證據。
想借這起事故,以小米作為目標,擴展突破口,助力美歐打垮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這就是那些人當中一些人的目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