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心理健康定義為“一種幸福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一個人能夠是實現他的潛能,能應對生活中的常規壓力,能卓有成效地工作并富有成果,能為其所在社群做出貢獻。
在中譯出版社出版的《神奇的營養心理學》一書中,心理健康問題被分為三個階段:掙扎期(低水平的抑郁、焦慮和倦怠);典型期(日常生活有壓力、夜間煩躁、感覺“無趣”);優化期(高水平下的健康狀態,體力充沛、精神敏銳、創造力旺盛、活力四射)。
長久以來,人們往往將心理健康問題簡單地歸結為“腦子有問題”,而經研究發現,我們每個人有三個“大腦”,分別是頭部的大腦、腸道及心臟。
這三個大腦相互關聯,共同影響著我們的身心健康。
比如覺得餓了胃會咆哮,壓力大了會感到惡心,肥胖不是心理狀態,但卻與抑郁、雙相情感障礙、焦慮及相關疾病(如腸漏)存在密切的聯系。這些都凸顯了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之間的不可分割性。
頭部的大腦代表著頭腦與智慧,體現一個人邏輯思維與標志思維;
腸道的大腦代表著身體,體現一個人的感知能力,包括情感、同情以及直覺。
心臟的大腦代表著精神,體現一個人的感受能力,包括信任與氣質與共情。
所以,想要心理健康,做個有活力的、幸福的人,就要從身體健康入手,也就要從這3個大腦入手。
《神奇的營養心理學》一書深入探討了三個大腦與健康的專業知識,幫助我們更細致地了解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書中還重點介紹了“心理健康飲食金字塔”,其中“運動、社會聯系、睡眠、正念、自然”是金字塔的基礎,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飲食。
1.飲食方面,書中提倡“地中海飲食”,即以全谷物、堅果、豆類、蔬菜和水果為主,適度食用家禽和魚類,盡量少吃紅肉,更要嚴格控糖。
書中提供了14天的心理健康飲食之旅,每天進步一小步,讓你慢慢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
2.運動方面,只要強度足夠,哪怕運動時間稍短一點,對身心健康也有明顯的好處。
研究表明:每天進行25分鐘中等到劇烈強度的運動,可以降低25%的死亡風險,但多運動一些效果會更好。另外,戶外運動比健身房“舉鐵”更好。
3.睡眠方面,在瑞典有項研究,當學生們抱著“我能解決這個任務”的肯定性心理意向去處理壓力事件,他們的壓力反應就會減少。
所以將肯定語作為一個“觸發點”,每時每刻讓自己堅信自己能做到,并減少電子產品的干擾,就能讓自己減少壓力,提升睡眠質量。
4.思維方面,我們究竟能否控制自己的思想呢?在思考完“接下來該怎么做”后,關鍵是行動起來。
在追求長期幸福和復原力的過程中,自主、精通和目的這三個要素至關重要。我們需要自主做出選擇和決定,精通某項技能并用它來幫助他人,同時認識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對他人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心理健康不是虛無的“快樂狀態”,而是身體與思維協同運作的結果。“幸福的秘訣是自由,而自由的秘訣是勇氣。”從今天起,關注你的“三個大腦”搭建屬于你的“幸福金字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