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在柏林與布魯塞爾的政策文件中,“去風險”正逐步從一個以中國為假想敵的經濟術語,演變為一個關乎歐洲未來戰略自主性的全局口號。德國經濟界、歐盟官員、歐洲央行高層的聲音正在清晰地合唱:美國不再是無條件信任的盟友,而是潛在的系統性風險源。特朗普的回歸和其單邊主義政策,正在將歐洲推向一次必須做出抉擇的邊緣。
3月31日,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對法國公共電臺表示,面對特朗普政策的沖擊,歐洲必須在國防、能源、數字主權和經濟政策上“走向獨立”。這并不是一次隨意的表態,而是一位歐洲頂級金融決策者對跨大西洋關系提出的深刻懷疑。當“去風險”不再只針對東方的“供應鏈依賴”,而是瞄準曾經的“自由世界領導者”,我們就知道,歐洲的信心體系已經開始動搖。
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主席莫妮卡·施尼策爾更是直言不諱:特朗普公開威脅要拋棄跨大西洋聯盟,這是迫使歐洲加速擺脫對美依賴的直接推力。無論是技術、云數據、金融工具還是安全體系,歐洲長期對美國的結構性依賴正在被重新審視。施尼策爾提出的對策不再是幻想“重新與美國和解”,而是推進歐洲內部的資本市場聯盟、數字單一市場以及面向全球南方的多元化自由貿易網絡。
這一轉向并非毫無基礎。2019年,美國奧多比公司在特朗普政府命令下曾宣布將封鎖委內瑞拉用戶賬戶,這一事件雖未最終成真,卻成為一個教科書式的警示:在關鍵數字基礎設施上,歐洲并無主權。如今,隨著特朗普再度執政、經濟政策日趨保護主義,美國數字巨頭的“武器化”能力成為企業界最深層的擔憂。正因此,越來越多的歐洲企業開始尋求本地云計算服務商,以避免未來可能的“政治切斷”。
從經濟安全轉向地緣戰略,“去風險”對美思維的演進更顯急迫。特朗普一邊在貿易政策上對盟友痛下殺手,一邊在北約事務上不斷釋放削減承諾的信號。在這種背景下,歐洲必須面對一個問題:如果下次危機來臨,美國還會毫無保留地支持歐洲嗎?特朗普多次威脅將北約變為“有償服務”,并對波羅的海、巴爾干、東歐國家的防務承諾語焉不詳。這對嚴重依賴美軍存在的歐洲安全體系而言,無異于地基松動。
然而,真正讓“去風險”思維加速蔓延的,并非只是特朗普的威脅,而是歐洲在對華戰略中暴露出的虛偽邏輯。德國經濟研究所專家馬特斯直言,對華“去風險”喊得響,但做得少。一些德國大企業“全力以赴”拓展在華市場,甚至在地緣沖突和供應鏈危機之后,依然堅信“誰想在全球生存,就必須進入中國”。在這種情況下,將所有“風險”標簽貼在中國身上,顯得既不誠實也不現實。
而對美國的幻想,才是真正的風險。歐洲不可能徹底脫鉤美國,但必須停止幻想。歐盟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降低關稅的可能性正在迅速縮小。特朗普政府對德國、法國、歐盟整體的結構性敵意已非秘密。在這種全球貿易進入“懲罰性關稅+雙邊對抗”的新常態下,歐洲若不快速推進與全球南方——尤其是南方共同市場、印度、東盟國家的自貿協定,就注定在下一輪全球產業鏈重構中被邊緣化。
社民黨的經濟政策談判代表胡貝茨提出的“多元化戰略”,并非外交辭令,而是戰略必須。她警告稱,在一個懲罰性關稅和政策突變成為新常態的世界中,歐洲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快建立替代性合作關系。這不僅是為了經濟增長,更是為了在一個動蕩的全球秩序中擁有獨立自主的談判位置。
拉加德所說的“走向獨立”,聽起來像是歐洲舊夢的重提——一個講求主權、自治、團結與戰略共識的“歐羅巴帝國”,正在試圖再次構建。但不同的是,這一次的動因并非中國的崛起,而是美國的不可靠。在這種歷史吊詭中,“去風險”這個曾指向東方的策略詞匯,正毫不留情地調轉方向,指向曾經的“保護者”。
或許,歐洲真正的“覺醒”并非來自與中俄的戰略較量,而是來自美國的背離。所謂盟友的失信,比敵人的挑釁更令人寒心。而在這一刻,歐洲終于開始意識到,風險從來不只是市場變量,更是政治信仰崩塌的回響。
當“去風險”不再只是對中國的政策工具,而成為對美國的防御姿態,歐洲才終于有可能從依賴的陰影中邁出真正意義上的一步。是否走得遠,能否走穩,還未可知。但至少,方向已經改變,話語已經發生裂變。而這一切,正是特朗普留給歐洲最沉重的現實提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