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新能源車
中國新能源車產業的快速崛起,從來就不是市場的自然發育,而是大劑量、連續使用政策猛藥的結果。因此,“亂象”這個鍋不能讓市場背。
撰文丨關不羽
3月29日舉行的2025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對新能源車的“市場亂象”重磅發聲。
我在這里給劃一下重點:
當前我國汽車行業無序競爭的問題比較突出,有的企業不惜犧牲利潤搶占市場,虛假宣傳惡意抹黑等現象也時有發生。不僅短期內造成行業利潤下降,長期下去,還將影響技術創新、產品的質量安全,削弱產業的競爭力。
將著力整治市場亂象,規范競爭秩序,維護公平的競爭。加強汽車市場的價格監測、行業自律、輿論引導,嚴格市場監管,嚴格查處技術標準不達標、質量安全不過關的產品,守牢質量安全底線,規范招商引資。按照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要求,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
是怎樣的“市場亂象”引爆了發改委的沖天怒氣?“市場亂象”的根源又在哪里?
01
輿論集中關注發改委對“市場亂象”的怒火中燒,卻忽視了國資委的言簡意賅。國資委相關負責人在“百人會論壇”上表示:下一步將對整車央企進行戰略性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
兩大主管部門發聲,意在言外,可以細品。
新能源車市場狠狠“卷”了三年,殃及池魚。三大汽車央企(一汽集團、東風汽車、長安汽車)被卷得欲仙欲死,終于繃不住了。
“老大哥”中國一汽2024年整車銷量320萬輛,同比下滑約5%,還在可接受的“有序下降”范圍內。但是,營收同比下滑11.2%,足足少了699.3億元,相當“無序”。
全年賣了268萬輛的長安汽車尚未公布全年業績,截至第三年季度,營收同比增長2.54%,但歸母凈利潤為35.8億元,同比大幅下滑63.78%。利潤跌到了膝蓋。
東風集團的痛點和大哥、二哥正好相反。189.59萬輛的銷量,同比下降9.2%。但營收和利潤表現還可以。營收同比增長6.93%,錄得利潤0.58億元,賬面上實現了扭虧為盈。5000多億的總資產,賺了點零頭。
汽車央企三巨頭的銷量、營收、利潤成了“不可能三角”。天殘地缺,同病相憐。
央企的日子不好過,地方國企更是朝不保夕的風中凌亂。2024年,上汽、廣汽“雙雄”成“雙熊”,都是利潤同比下降80%以上的“腳背斬”。北汽也沒好到哪兒去,歸母凈利潤為9.56億元,同比下降68.5%。
這群資產上千億的龐然巨物,被新能源車企的“新貴”逼到了墻角。主管部門豈能坐視不理?國資委搬出了“戰略性重組”,真動手,那就是大洗牌。輕則資產搬家傷筋動骨,重則招牌不?;绎w煙滅。
主管宏觀產業政策的發改委也算“半個婆婆”,也得痛定思痛有所表示。大力扶持新能源車產業政策啟動十余年,怎么就出現了“市場亂象”的棘手局面。
02
“市場亂象”先得看看這是怎樣的市場。2014年,是真正意義的“中國新能源車產業”元年。政策發力,新能源汽車補貼擴大到私人購車市場。一副政策猛藥,藥效立竿見影。當年新能源車銷量同比增長300%。
最最最高的補貼,催生出全球增速最最最快的市場。從此新能源車高歌猛進,成為令人矚目的“新增長點”。
其實,這個“新增長點”的提法就值得推敲了。汽車消費增長當然是經濟的新增長點,卻和新能源車無關。中國汽車消費最旺盛的時期,恰恰是2003—2013年“前新能源車時代”。這期間,中國汽車年銷量從439萬輛增加到2198萬輛,足足翻了4倍。
大力發展新能源車的政策發力后,汽車消費不增反降。2014年到2024年,中國汽車銷量從2349萬輛增至3143萬輛,攏共增長了800萬輛,年均增長5.6%。新能源車崛起十年的汽車消費增長僅為“前新能源車時代”的一半。顯然,汽車消費并沒有因新能源車的橫空出世提速,談何“新增長點”?
新能源車的快速增長,沒有帶動汽車消費的真實增長,而是吃了增量吃存量,擠掉了油車的市場份額。
新能源車的年銷量從2014年的7萬輛出頭,增長到2024年的1286萬輛,年均增長120萬輛。這意味著新能源車的增量,不僅吃掉了汽車消費增長總盤子的80萬輛,還要擠兌將近40萬輛的存量。饒是汽車國企家大業大,也經不起如此兇猛的競爭。
而且,這場汽車“新舊勢力”之間的競爭,并不是市場競爭,而是政策競爭。新能源車既沒有制造成本的優勢,也沒有顯著的體驗提高。政策傾斜的上下其手,才是新能源車的占領市場的制勝之道。
“造一輛貼兩輛”的大額補貼為新能源車的送溫暖還不夠,還要政策歧視“拉偏架”。對油車市場沖擊最大的,莫過于一二線城市對油車限牌的歧視政策。油車的牌照比車貴,電車的牌照免費拿。油車的牌照要排隊搖號“拼人品”,電車牌照立等可取。一二線城市是汽車消費的主力市場,如此明顯的政策歧視,汽車消費的市場天平能不被帶歪嗎?
亂象出現在市場,根源卻是政策用力過猛。直接沖擊了油車的市場份額,也造成了新能源車產業產能堆積過快過多的“內傷”。“不惜犧牲利潤搶占市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安全質量”等等“亂象”,皆由此而來的。
03
高額補貼的政策紅利,對新能源車產能迅速堆積的“長尾效應”,被大大低估了。早期的高額補貼導致新能源車產能快速堆積,并沒有因為補貼退坡消退。2017年補貼退坡后,新能源車的產能擴張不退反進。
2017年,新能源汽車領域共有70多個項目,投資金額超4000多億元,規劃年產能達到1200多萬臺。
2018年新能源汽車領域,共有近40個項目,投資近4000億元,規劃年產能近700多萬臺。
僅僅兩年,規劃年產能近2000萬臺,投資金額8000億元以上。
吃補貼上產能好理解。補貼退坡,怎么還是大上快上呢?因為不上不行。失去了補貼輸血,新能源車企的盈利能力瘸腿。身子板弱的車企或主動或被動退出了一部分。但是,剩下的“強者”要活下去,只能指望產能擴大的規模效應。攤薄成本、增加現金流,只能走上擴產能的不歸路。
新能源車企有擴產能的動力,地方政府有幫助車企擴產能的能力,雙方一拍即合。地方政府青睞新能源車產業,也是政策導向的結果。一方面是“騰籠換鳥”限制許多傳統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產業升級”需要刷政績。
因此,地方政府產業扶持的方向選擇有限,新能源車產業就是數不多的香餑餑。地方政府有錢的出錢,產業基金、廠房投資不遺余力地“筑巢引鳳”。沒錢的出力,政府出面打開地方金融機構的水管,不就有錢了嗎?地方政府一通操作猛如虎。兩年8000億、2000萬臺車的產能,就這么硬生生被拔出來了。
既然出錢出力了,少不了扶上馬再送一程。“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應運而生?!暗胤奖Wo和市場分割”的主要受益者是地方國企或地方國資背景的車企。
比如廣汽旗下的埃安,靠廣東省出租車市場的半壁江山,過上幾年好日子,成為近年來唯一在新能源車銷售榜單排名靠前的正統國企。可是,地方政府手頭的公共資源也是有限的,用完了也就沒了。2024年,廣汽埃安的銷售增長戛然而止,進入了“陣痛期”。即便現在新能源車卷價格,拼的是“下沉市場”,“出租車車型”也是排不上號的。
這就是產能迅速擴張的另一個后遺癥——催肥催出來的產能質量低下。疊加“地方保護”的遮遮掩掩,產品質量、安全隱患的“亂象”難以避免。
中國新能源車產業的快速崛起,從來就不是市場的自然發育,而是大劑量、連續使用政策猛藥的結果。因此,“亂象”這個鍋不能讓市場背。所謂“市場亂象”,其實是市場在為高額補貼埋單。
04
發改委此次發聲的政策宣示,能“用魔法打敗魔法”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至于三大央企的脫困之策,頗可玩味。有政府官員稱:在投資布局方面,2024年三大汽車央企新能源汽車直接投資同比增長35%,在投資總額中占比超70%”。
“打不過就加入”可以理解,但是央企在新能源車產業的大舉反攻,會是又一輪產能擴張的高潮?新能源車產業對創新能力、精細化管理的高要求,是這些老大國企所長嗎?過了好幾年緊日子的三大央企,龐大的投資從何而來,投資收益有保障嗎?
總之,要治理亂象,還是得從根子上治。
*本文為冰川思想庫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