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北部的碧波之上,藏著三個總面積僅20.8平方公里的小島——巫頭、萬尾、山心。這里不僅是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的家園,更是一塊歷經800年漂泊終回祖國的傳奇土地。
從秦朝的交趾郡到越南的“飛地”,從抗法戰爭到中越自衛反擊戰,京族三島的故事,是一部濃縮的邊疆史詩。
千年漂泊:從秦朝故土到越南“飛地”
京族三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設置的“交趾郡”,其范圍涵蓋今廣西、越南北部及三島地區。唐代詩人王勃的父親王福疇曾任交趾縣令,王勃正是在探望父親歸途中溺水而亡,這段歷史為三島增添了一絲文脈氣息。
然而北宋的“重文輕武”政策讓中原王朝對邊疆控制力大減。1052年,交趾(越南前身)趁儂智高叛亂之機入侵廣西,制造邕州屠城慘案,6萬百姓慘死。宋神宗為息事寧人,竟將京族三島割讓給交趾,這一割就是800年。
直到1885年,清政府在抗法戰爭中險勝,通過《中法和約》收回三島。
海洋民族:靠海吃海的“低調凡爾賽”
京族作為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3萬人口中90%聚居在三島。他們的生活與大海深度綁定:
獨創“蝦燈圍網”,夜晚海面萬盞漁燈如星河墜海,利用蝦群趨光性高效捕撈。
因耕地稀少,京族人“窮得只能吃海鮮”,石斑魚、大龍蝦曾是日常主食,如今反倒成了游客眼中的“奢侈”。
獨弦琴(一根弦奏出百轉千回)、竹竿舞(腳尖在竹竿間跳躍)、哈節(祭海神的狂歡),讓這個民族的藝術如海浪般靈動。
現代風云:借島不還引發的“自衛反擊”
1950年代,越南抗法戰爭期間,中國將三島借給越軍作為戰略基地。誰知1975年越南統一后,在蘇聯支持下拒不歸還,甚至宣稱“京族三島自古屬越南”。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解放軍以雷霆之勢收復失地。戰士們在三島海灘插上國旗時,京族老人淚流滿面:“等了八百年,再不用怕漁船被越南人扣了!”
回歸后的三島迎來新生:用堤壩將島嶼與大陸相連,昔日孤島變身半島,海鮮直供內地餐桌。
10公里長的金沙灘、萬鶴棲息的紅樹林、夜晚的蝦燈漁火,讓這里成為“中國版馬爾代夫”。
政府資助修復哈亭(祭祀場所),年輕人通過直播展示獨弦琴,古老傳統在現代煥發活力。
結語:海浪聲聲訴忠魂
今日的京族三島,漁民清晨出海時仍會向哈亭鞠躬,既是祭海神,也是告慰那些守望故土的先輩。從秦朝戍邊將士到現代守島漁民,從蝦燈漁火到旅游霓虹,這片土地歷經千年滄桑,也告訴我們:國家的尊嚴,藏在每寸山河的堅守里;民族的未來,寫在每個兒女的奮斗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