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上 “中國人民銀行” 這幾個字,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文化,貫穿于中國貨幣發展的歷程。
第一套人民幣上的 “中國人民銀行”,出自革命家董必武之手。董必武于 1886 年出生在湖北黃安(今紅安),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 。在投身革命事業的過程中,他從未放下對書法的熱愛。為了寫好第一套人民幣上的字,他懷著對新國家貨幣的鄭重態度,反復書寫,精心琢磨。他的字有著扎實深厚的功底,每一筆每一劃都剛硬挺直,字的結構嚴謹規整,整體呈現出莊重、大氣的風格,與當時那個百廢待興、充滿希望與力量的時代完美契合。透過這些字,仿佛能看到董必武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對國家未來的美好期許,它們不僅僅是字跡,更是那個時代精神的象征 。
后來幾套人民幣上的 “中國人民銀行”,書寫者是書法家馬文蔚。馬文蔚出生于山西陽曲縣黃寨村,父親是私塾老師,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他從小就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1949 年 6 月,馬文蔚經人介紹到中國人民銀行任職。1950 年 4 月的一天,行長南漢宸拿出一桿毛筆讓馬文蔚鑒賞,隨后提議讓他用這毛筆寫幾個字。馬文蔚先是用那桿宮廷御筆寫了字,卻覺得不順手,便取來自己平時練字用的毛筆書寫。南漢宸將天藍色虎皮宣紙裁成小塊,讓他寫 “中國人民銀行” 等字。馬文蔚起初以為只是平常的試筆,就輕松揮毫,寫下了相關字樣。后來才知道,自己寫的這些字將被用于人民幣設計。他寫的字線條流暢自然,結構和諧優美,看似柔和卻蘊含著內在的力量,既有著優雅的氣質,又不失穩重之感,給人民幣帶來了全新的視覺感受。這體現出他對書法藝術深刻的理解和精湛高超的技藝 。
對于收藏家和書法愛好者而言,董必武與馬文蔚的字都是無比珍貴的藝術瑰寶。董必武的字,更多地承載著歷史的厚重感,彰顯出那個特殊年代的精氣神;馬文蔚的字,則更多地展現出他個人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獨特審美。他們的書法各有千秋,共同為人民幣增添了獨特的魅力 。
董必武先生為“中國人民銀行”題寫的那幾個字,是中國貨幣史上的一件寶貝。當我們仔細看這六個字時,能感受到董必武先生的書法深深扎根于傳統的書法之中,把傳統書法的精華展現得非常到位。
在寫這六個字的時候,董必武先生用的筆力又硬又直,每一筆每一劃都寫得特別有力,好像能把紙都戳透一樣。這種筆力不僅說明他的書法功底很扎實,更讓人感受到他筆下那種堅定和果斷,體現出一種不服輸、不動搖的革命精神。
董必武先生的題字,筆畫硬直但又很流暢,剛勁里帶著一絲柔美。這種線條的運用,既說明他對傳統書法理解得很深,也展現了他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書法作品,不僅僅是把字寫出來,更是把他的情感和思想都融入了進去。
馬文蔚先生的書法和董必武先生的風格很不一樣。他的字主要是把碑的硬朗和帖的流暢結合起來,寫出來的字既穩重又靈動,讓人感覺很舒服。這種風格的字,既扎實又飄逸,把碑和帖的特點融合得很好,很和諧。
在馬文蔚先生寫的“中國人民銀行”這六個字里,不管是筆畫、字形還是整體結構,都處理得很好。他的書法不僅寫得漂亮,還有一種特別的藝術感,讓人看了就很喜歡,覺得很有美感,也很有感染力。
馬文蔚先生的題字和董必武先生的風格很不一樣,但同樣很有藝術價值,值得我們去欣賞、學習和研究。當我們把兩位先生的題字放在一起看時,會發現董必武先生的字更注重傳統帖學的韻味,而馬文蔚先生的字則更注重把碑的剛勁和帖的流暢結合起來,有一種創新和融合的感覺。
說到個人感受,我可能更喜歡董必武先生的題字。他的字有一種特別的味道,讓我越看越有感覺,可能是因為他的書法風格更符合我的審美,更能打動我的心。但這并不意味著馬文蔚先生的題字不好。其實,馬文蔚先生的字也寫得很好,同樣很有藝術價值,看著也很舒服,讓人覺得賞心悅目。
咱們一起好好看看董必武先生和馬文蔚先生寫的字,從他們的作品里感受書法的魅力和文化的韻味。董必武先生的字,帶著濃濃的傳統文化味道,一筆一劃都透著規矩和穩重。而馬文蔚先生的字,把剛硬的碑風和流暢的帖風融在了一起,既穩重又靈動。這兩位先生的書法,都是中國書法藝術的寶貝,值得我們慢慢去品、去琢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