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非常重要的一份國際關系和外交出版物《外交事務》雜志的網站刊登了一篇評論文章,題為《臺灣執念癥:美國的戰略不應押注于一場無法取勝的戰爭》。這篇文章出自兩位美國學者之手,核心觀點是美國應跳出在臺灣問題上的迷思。
文章指出,中國大陸解決臺灣問題的決心堅定不移,而臺灣對美國的重要性實則被高估。即便失去臺灣,只要美國的盟友體系大致穩固,在亞太地區的主導地位仍可維持。當然,這并非意味著美國要徹底放棄臺灣,而是建議大力武裝臺灣,使其成為一只具有戰斗力和抵抗力的“軍事豪豬”,由此增加中國大陸解決臺灣問題的成本。
這一觀點雖不一定代表特朗普當局的官方立場,但反映出美國戰略界部分人士的思考方向。隨著中國大陸綜合國力尤其是軍事實力的不斷提升,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博弈空間愈發逼仄,一部分人也意識到在這場較量中未來勝算渺茫。同時,長期以來美國為臺灣承擔的義務,今天看來也成了沉重負擔,促使美國開始轉變策略,試圖擺脫臺灣問題的束縛。
東部戰區
為降低臺灣在美國民眾心中的重要性,美國正試圖營造一種輿論氛圍,宣稱臺灣雖有一定價值,但并不關乎美國生死存亡,不值得美國為之付出巨大代價,而應讓臺灣承擔經濟成本和獨立的防務。其目的在于為后續可能的政策調整做鋪墊,讓美國人在心理上接受臺灣局勢變化,即便臺灣回歸中國大陸,美國也說不上有“實際損失”。
在這種戰略思維下,兩位學者主張美國繼續打“臺灣牌”,通過增強臺灣自身軍事力量、拉攏亞洲盟友構建針對中國大陸的聯盟等方式,持續給中國大陸解決臺灣問題制造障礙,但要極力避免被臺灣拖入直接沖突。
臺軍發射FIM-92毒刺導彈。(圖源:互聯網)
特朗普當局對臺灣的態度較為復雜。特朗普將中國大陸視為重要對手,自然不會輕易放棄臺灣這張“牌”。不過,與以往美國領導人相比,特朗普對臺灣的戰略重視程度相對較低。他更關注實際利益,把目光聚焦在臺積電的先進制程技術上,對臺灣其他方面興趣不大。從價值觀層面看,他不像往屆總統那樣將臺灣視為所謂“民主典范”加以宣揚;從利益角度考量,他認為臺灣能為美國帶來的實際利益有限。因此,在特朗普執政期間,若臺灣問題引發沖突,他傾向于通過交易方式解決。
然而,特朗普外交團隊中傳統鷹派勢力強大。若特朗普親自掌控臺灣問題,或許會采取相對克制的交易策略;一旦交由團隊中的右翼鷹派處理,局勢可能走向失控。這些鷹派人物將臺灣視為遏制中國大陸的重要“棋子”,熱衷于打“臺灣牌”,極力推動對中國大陸的挑釁政策。所以,未來特朗普團隊對臺政策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團隊內部權力博弈,究竟是特朗普主導臺灣事務,還是右翼鷹派占據上風。
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國務卿魯比奧。(圖源:路透)
近期,烏克蘭與美國之間矛盾激化,讓眾多美國盟友寒心。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杰弗里?薩克斯在歐洲議會上的講話廣泛傳播,他反復提及基辛格名言:“做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做美國的盟友則是要命的。”烏克蘭投靠美國后卻被出賣的現實,在臺灣島內引發強烈反響。島內眾名嘴紛紛指責賴清德當局不清醒,一直自認為臺灣是“棋手”,實則只是美國手中任人擺弄的“棋子”,隨時可能被當作交易籌碼拋棄。這一事件沖擊著島內民眾認知,即便民進黨內部也開始反思美國的可靠性。
東部戰區發布動漫《殼》。
但當前局勢依舊嚴峻。一方面,美國國內反華鷹派勢力仍不斷向“臺獨”分子灌輸錯誤觀念,堅稱美國不會放棄臺灣,給“臺獨”勢力打氣撐腰;另一方面,“臺獨”分子對中國大陸存在嚴重誤判。他們認為中國大陸行事風格與俄羅斯截然不同,俄羅斯相對強硬,中國大陸則始終秉持以最大誠意、耐心和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立場,“臺獨”分子心存僥幸,幻想能長期維持分裂局面。
盡管烏克蘭被美國拋棄的教訓,讓部分臺灣民眾有所警醒,但賴清德當局頑固堅持漸進式“臺獨”路線,持續推動與大陸對抗的立場,尚無改變的跡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