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廣東佛山,一個領導干部的一句話,竟讓會議室里的氣氛瞬間凝固。
毛主席放下手中的茶杯,意味深長地看了在座的省委干部一眼:“你們有個叫杜瑞芝的地委書記,很大膽,什么都敢說。”一句話,說得眾人心里直打鼓,畢竟在那個年代,在最高領導人面前直言不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更何況,這番評價到底是褒是貶,誰也不敢輕易揣測。
事情要從前一年說起。1961年2月27日,毛主席南下視察,行程低調,佛山方面直到中午才接到消息,領導人即將抵達。
時任佛山地委書記的杜瑞芝接到通知,愣了一下,隨即迅速安排接待事宜。
那天佛山陰冷潮濕,雨水不停歇,寒意透骨。
杜瑞芝知道,毛主席的身體狀況并不理想,必須得把取暖措施做到位。
他親自去檢查房間,確定電暖爐的擺放位置,生怕主席受寒。
下午三點,三輛黑色轎車駛入佛山地委招待所。
毛主席一行人落座后,沒有寒暄,直接開門見山:“說說情況吧。”杜瑞芝心里一緊,但他早有準備。
他沒有繞圈子,而是直截了當地把當時農村的實際情況擺在了桌面上:公共食堂制度的問題、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的困境、平均主義帶來的弊端……說到激動處,他甚至站起身來,手指在桌面上比劃著,生怕領導聽不明白。
在場的其他干部聽得心驚肉跳,生怕哪句話說得不合時宜。
畢竟,這可是在毛主席面前,一字一句都可能影響未來的政策走向。
然而,毛主席不僅沒有打斷,反而饒有興趣地繼續聽著,幾次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原定半小時的匯報,硬是被主席拉長到一個半小時。
會議結束時,毛主席沒有直接表態,但他的一句“你這位書記,倒是很敢講話”讓杜瑞芝暗自松了一口氣。
這場會談的余波,很快在省委層面發酵。
毛主席回到廣州后,專門提起了這位佛山地委書記,并要求省委研究杜瑞芝提出的“包產到生產小隊”建議。
幾天后,省委正式通知杜瑞芝,讓他提交一份更詳細的實施方案。
這個消息一傳開,佛山地區的干部們都驚呆了——原來,主席不僅聽進去了,還打算讓這事落地!
杜瑞芝的直言不諱,不是無的放矢。
他從戰場走來,早已習慣了直來直去的風格。17歲參軍,18歲入黨,在戰火中摸爬滾打多年,練就了一副敢說敢做的硬骨頭。
新中國成立后,他主動申請調任地方,扎根農村,推動土地改革。
來到佛山后,他走村串戶,親眼見到農民在公共食堂吃不飽飯、干活沒動力的窘境,心里憋著一股勁兒,非要想辦法改變。
省委的批復很快下來,杜瑞芝的建議得到了認可,佛山成為廣東省內最早試點包產到生產小隊的地區之一。
實施后,農民的積極性明顯提高,糧食產量也逐步回升。
事實證明,他的賭注押對了。
到了1980年,杜瑞芝被任命為廣東省委常委兼農委主任。
按理說,這個年紀,這個職位,他完全可以坐在辦公室里批文件,但他依舊保持著幾十年的習慣,親自下鄉調研。
他堅持認為,政策不是坐在會議室里拍腦袋決定的,必須去田間地頭看,去農民家里聽。
他跑遍了廣東各個縣市,發現包產到戶雖然提高了產量,但也帶來了一些新問題,比如土地零散、資源浪費、承包期短等等。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又提出了延長承包期、推行耕地轉讓等措施,進一步優化政策。
有人說,杜瑞芝這一生,始終在跟現實較勁。
他不怕犯錯,因為他知道,真正的錯誤,是明知問題存在卻不去解決。
他的堅持,最終影響了整個農村改革的方向,讓千千萬萬農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有人說,他這一輩子,膽子確實大。
但這樣的“大膽”,才是真正的擔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