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舉,這位來自東北雪鄉的藝術家,從精研唐宋雪景畫傳統起步,在經歷了對物象的極致寫實階段后,近年轉向青綠山水的極簡表達,以“解構山水”與“大千福地”系列完成了從寫實到抽象哲思的蛻變。這種藝術轉向并非簡單的風格嬗變,而是對中國畫本體語言的深度思考,在有限的尺幅中構建出無限的精神空間。
▲王文舉作品 《北坡》
180×200㎝
入選翰墨青州2017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一、山水雪景中的時空敘事
王文舉早期以當代的密體山水畫確立藝術地位,其代表作《北坡》《歸路雪初融》等作品,延續了唐宋雪景山水的靜謐特質。他以墨分五色的傳統技法,構建出層次分明的雪域世界。畫面中山石覆雪的肌理、寒潭流水的光影,皆以極細的筆觸層層皴擦,既保持了物象的真實質感,又賦予雪景以呼吸感。這種寫實并非對自然的機械復制,而是通過對角線構圖與明暗對比,將東北雪鄉的蒼茫轉化為具有敘事性的視覺詩篇。
▲王文舉作品 《歸路雪初融》
180×200㎝
入選2016中國百家金陵畫展
在《雪域游龍》中,王文舉通過前景冰雪與巖石的虛實掩映,創造出“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禪意留白。通過半透明的前景屏障,觀者的視線在冰層裂隙間游移,方能發現被掩映的雪徑與山巒,以及蜿蜒而出的紅色列車。這列現代交通工具從積雪覆蓋的山谷中駛來,其鮮艷的朱砂色調與銀裝素裹的山體形成對比,列車行進的動態軌跡與靜態雪景構成“動中有靜”的辯證關系。這種敘事策略使畫面超越了單純的自然描繪,成為當代人精神世界的隱喻: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尋找心靈的棲居之所。
▲王文舉作品 《雪域游龍》
200×200㎝
二、青綠山水的另類詮釋
王文舉近年創作的“解構山水”與“大千福地”系列,是他探索水墨藝術語言純粹性的嘗試。
在50厘米斗方的《解構山水》系列中,藝術家將復雜的山水元素簡化為幾何化的塊面組合。山石的皴法被抽象為簡練的線條,青綠設色僅保留石青、石綠和赭石的經典配比,在極簡的視覺符號中蘊含著東方色彩美學的深層密碼,即以“少少許勝多多許”的美學原則重構畫面空間。
▲王文舉作品 《解構山水一》
50×50㎝
▲王文舉作品 《解構山水四》
50×50㎝
《桃源》系列也體現出王文舉在山水表達上的創新。一座山頭矗立畫面中央,背景留白,姿態各異的山石草木泉澗組合一體,見一山如窺四海,展現出“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的宇宙觀照。
▲王文舉作品 《桃源三》
70×105㎝
三、東方美學的當代轉譯
王文舉的創作始終貫穿著對空靈意境的追求。這種空靈既不同于傳統文人畫的蕭疏淡遠,也異于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情緒化表達,而是通過物象的解構與重組,在極簡的形式中構建出具有當代性的精神空間。
在《鵝鳴日暖春日曛》中,白描技法的純粹性與構圖的現代性并置,展現出藝術家對傳統筆墨語言的創造性轉化。這種轉化不是簡單的形式創新,而是通過對物象本質的提煉,實現了“以形媚道”的美學追求。
▲王文舉作品 《鵝鳴日暖春日曛》
175×200㎝
▲王文舉作品 《春雪初融》
200×200㎝
王文舉的藝術探索始終圍繞著“少即是多”的哲學命題。他通過減法創作,將中國畫的寫意精神推向新的維度。比如上述“解構山水”、“大千福地”系列,看似簡單的線條與色塊組合,實則蘊含著對空間關系的精密計算與對色彩韻律的敏銳把握。這種創作方式,既延續了謝赫六法論中經營位置的傳統,又融入了現代構成主義的形式邏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架起了對話的橋梁。
▲王文舉作品 《大千福地一》
33×33㎝
▲王文舉作品 《大千福地四》
33×33㎝
在當代藝術語境下,王文舉的繪畫實踐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東方美學解決方案。他以解構的方式重構傳統,用極簡的語言詮釋豐富,在有限的尺幅中創造無限的可能,回應了當代人對精神家園的永恒追尋。當我們凝視那些極簡的青綠山水時,看到的不僅是筆墨的精妙,更是一個藝術家對藝術本質的持續追問與詩意作答。
藝術家簡介Profile
王文舉,黑龍江省克山人,畢業于齊齊哈爾大學藝術學院,本科學歷,現為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李可染畫院青年畫院畫家,黑龍江省九三學社省委書畫院畫家,齊齊哈爾市書畫院特聘畫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