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國《金融時報》和《Breaking Defense》等紛紛開始報道稱,由于俄烏戰爭中俄空天軍損失不小,沉寂多年的米格-35似乎很快就要“起死回生”了。
▲米格-35,圖片來源:網絡
提到米高揚和米格戰斗機,它們絕對都是叱咤風云的名字。米高揚曾是全球航空工業的翹楚,研制成功過米格-15、米格-21等多種經典機型,曾讓其對手聞風喪膽。然而近年來米高揚設計局已經衰落了,資金匱乏、研發不力、缺少訂單,整體日子很不好過。其最有代表性的米格-29還被起了“機場保衛者”這樣的外號,口碑比較差,在航程和滯空時間上不斷被人詬病,也幾乎沒贏得過什么像樣的訂單。
近年來米高揚主推的戰斗機型號為米格-35,但同樣銷路不佳,甚至空天軍自己都沒有采購多少。但正所謂觸底就很可能反彈,米格-35似乎也慢慢開始受到關注了。上述這兩家媒體援引的消息來自于俄羅斯聯合飛機制造公司的負責人尤里·斯柳薩爾(Yuri Slyusar)。
▲米格-35,圖片來源:網絡
他在卸任前對外聲稱,最新版本的米格-35很可能將于今年內開始大規模生產,并在2030年左右生產50架。斯柳薩爾的觀點至少有3點支撐:首先根據統計數據,俄羅斯空天軍在3年戰爭中戰損的戰斗機數量已經超過了200架,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甚至可以稱之為是蘇聯解體后俄有史以來最巨大的損失。
俄空天軍急需要新的戰機來補充,米格-35絕對不可能被完全排除在考慮之外。第二,米格-35具有很不錯的成本優勢。比起成本更高的蘇霍伊,其運行成本更低,適合經濟受挫的俄羅斯。
▲米格-35,圖片來源:網絡
第三,戰爭實踐證明,并不是在所有的情況下重型戰斗機都更加好用,輕型戰斗機在某些場景下也有自己的長處。因此如果俄空天軍裝備了米格-35,剛好能夠補齊這一領域。當然了米格-35也有自己的問題,這也是它之前長期不受待見的原因。米格-35的前身是米格-29,后者是一款1980年代設計的輕型戰斗機。它的內油航程僅有1500公里,在外掛油箱的情況下也只能勉強達到2000公里,遠遠低于F-16的4000公里和蘇-27的3000公里。由于內部設計非常緊湊,改裝空間小,實戰中制空時間很短。
由于只能在基地附近晃悠,但凡是稍遠一些距離的任務都很難執行,因此被稱為“機場保衛者”。米格-35在米格-29的基礎上改進,主要取消了機背輔助進氣口、主進氣口防異物門等,將內油擴大了一些,航程提高到了2000公里。但當時F16 Block 70已經出現,其航程高達4200公里,米格-35仍不及對方的一半。大多數米格-35的潛在用戶都認為,雖然它的航程有了一些提高,但改進得不夠徹底,也沒有辦法和殲10C競爭。
▲米格-35,圖片來源:網絡
米格-35的問題不只是航程,雷達和生產線方面也存在不小問題。米格-35最大的賣點之一就是Zhuk-A有源相控陣雷達,號稱有200公里的探測范圍,支持多目標追蹤。然而俄羅斯在電子技術方面水平有限,加上國際制裁導致原料難以獲取,最終這款雷達的成本大幅度上漲。
2017年俄軍首次訂購米格-35,但只買了24架,80%以上都沒有安裝新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而是退而求其次安裝了Zhuk-M機械雷達,探測范圍退縮到了120~150公里左右,整體性能被大幅度削弱?,F代空戰講究的就是一個超視距和信息化優勢,在這兩方面米格-35全都是短板。由于機體尺寸就放在那里,它的武器掛載能力僅有6.5噸。比起米格-29確實整合了一些新的武器彈藥,除了常規的重力炸彈之外,也可以攜帶R-77導彈和KAB-500這樣的制導彈藥,任務范圍也從純粹的空戰變成了空對地打擊,但這種兼容能力仍然十分有限。其裝備的RD-33MK發動機問題也比較多,壽命比較短,需要反復檢修,不好保養。
▲2013年俄羅斯展出的Zhuk-ME雷達,圖片來源:網絡
米格戰斗機的生產工廠已經十幾年沒有大規模工作了,熟練的工人不是被挖走了就是已經退休不干了。就算是立馬開工建造,可能都找不著熟練工人。米格-35從2007年首飛,2010年就開始推向國際市場,但它不管是面對F-16、“陣風”、“臺風”還是殲10C,甚至是本國的蘇-30、蘇-35也都完全沒有競爭力。
2011年,俄羅斯曾向印度推薦這款戰斗機,當時印度還信誓旦旦的說要購買126架,甚至入圍時候宣布擊敗了“陣風”,結果最后還是被放棄。埃及也曾和俄羅斯傳出過購買24架米格-35的緋聞,但最終買了46架米格-29。因為米格-29更便宜,性能更加穩定,埃及自己也不想當使用米格-35的“小白鼠”。馬來西亞在2010年左右也考慮過購買米格-35,但最終放棄選擇了蘇-30MKM。這幾個失敗的外貿競爭案例,無不說明著米格-35在國際市場上的困境。
▲米格-35,圖片來源:網絡
就算是在俄羅斯內部,它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甚至有被“邊緣化”的風險。俄羅斯軍費資源有限,還需要考慮大國競爭。同等情況下,自然更重視重型戰斗機。2017年的24架米格-35訂單,很可能只是在政策上給予一個“象征性的支持”,甚至有傳聞稱這筆訂單實際交付的數量只有10架,也有說法是開工半年停工半年,至今才終于制造完成。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之所以把大量原蘇聯的設計局都整合到了聯合飛機制造公司里,就是希望能夠充分利由現有資源,充分利用人才和資金,說白了就是“窮”:國家有限的軍費,根本不足以讓每一家公司吃飽喝好。在集團中,蘇霍伊的日子顯然是過得最好的,誰讓人家的東西就是好。
▲米格-35,圖片來源:網絡
在內部和外部競爭都如此不利的情況下,米格-35想要起死回生可謂異常困難。但偏偏就在這個時候,斯柳薩爾說出了米格-35可能被采購50架的消息。支持者的理由如上述所言,反對者的理由其實也很合理:俄羅斯在戰爭過后經濟方面變得比以前更緊張而不是更富裕了。雖然俄空天軍的裝備損失大是事實,但這意味著接下來的錢自然更應該投入到高性價比的方向上,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經濟學原理了。米格-35過去不行,如今在沒有重大技術革新的情況下,又恰好碰上了俄羅斯空天軍兜里最沒錢的時候。俄空天軍還會大規模采購它,估計放誰都不相信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