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個數(shù)據很受關注。
一是居民存款總額,2024年末達到了史上最高的152萬億。
對應到14.08億總人口,每個人的平均存款就達到了10.8萬元。
不知道你達到平均線了沒有?但是能看出,雖然利率在不斷下降,大家還是選擇瘋狂存錢。
近十年利息變化情況
另一個數(shù)據,也約等于在變相存錢,那就是保險,尤其是其中的“壽險”。
官方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2024年保險行業(yè)保費收入接近5.7萬億,同比增長達到兩位數(shù)。
其中,財產險,也就是車險等這一類保險,同比增長5.32%,算是一個正常數(shù)據。
但人身險同比增長了13.2%。人身險中增長最快的又是“壽險”,增幅高達15.45%,總金額已經超過了3.1萬億。
現(xiàn)在大家身邊多多少少都有幾個賣保險的朋友,你可能也咨詢過他們,被推薦最多、成交最活躍的就是壽險,因為很多人是把把壽險當作長期儲蓄來用的——它的利息能達到3個點左右。
結果就是:銀行存款產品的低利息擠壓,導致保險公司業(yè)務量大幅增長。僅壽險一項,2024年就又比前一年多成交了4000多億,比2021年末多成交了近8000億。
這意味著,降低利率把人們手中“多余的錢”擠壓進消費市場的效果被打折了,人們還是在拼命找儲蓄、理財替代產品,最終是保險業(yè)抓到了“紅利”。
來源@公號13個精算師
2024年,保險業(yè)規(guī)模快速增長,總資產同比增幅達到了19.9%,在銀行、證券、保險這三大類金融機構中一騎絕塵。
回顧一下:2021年保費增速還是負的,誰能想到短短4年就“V”型反轉了呢?
這4年發(fā)生了什么大事?想必每個人第一時間都能想到答案:健康更重要、更惜命的被偷走的幾年,以及房地產市場的急速下行。
2021年至2024年間,全國房地產市場的成交額萎縮了將近一半。
由此產生的影響,不只是房地產企業(yè)的暴雷和企業(yè)規(guī)模、利潤的下滑,更重要的是影響了整個社會的資金流向變化。
為什么這么說?先來看看房地產直接相關的幾個資金數(shù)據:
數(shù)據來源:國家統(tǒng)計局,未來可棲整理
4年中,直接從存款中掏腰包買房的錢少了4萬億還多,個人貸款買房的金額少了近1.7萬億。
合計,從個人賬戶中流向房地產市場的錢少了約5.7萬億。
若按2021年全國人均存款7.3萬元計算,相當于全國每26個人中就有一個延遲或取消了買房計劃。
由于房價下行帶來了資產減值,以及房地產產業(yè)鏈上相關公司員工的財富縮水,也由此引發(fā)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民間“去杠桿”。
據格隆匯整理的數(shù)據,今年1-2月份中國居民新增貸款金額創(chuàng)下2015年以來的新低。
人們更愿意留錢在手里,而不是加杠桿變成別的資產,或者花掉。這種行為是在針對資產縮水和收入下降做對沖。
來源:格隆匯
更多的儲蓄,更少的貸款,資產價格的縮水,會導致社會上資金和房產的流動性下降。更多的錢趴在賬戶中不進行交換。
如果更嚴重的話,將會產生通縮。
同時,居民貸款數(shù)額呈數(shù)萬億的降低,以及銀行、保險賬戶中個人資產高達上十萬億的增加,會讓官方產生一個誤解:人們只是不愿意花錢,而不是沒有錢。
畢竟,從數(shù)字上看,民間財富還是在正增長的。
所以,我們會看到大量的政策是在針對性擠出銀行中的存款。包括降低存款利率,以及對壽險等儲蓄類保險的利率進行直接“限高”,以及發(fā)放優(yōu)惠券等。
樓市企穩(wěn)政策在第一階段也是類似的思路,降首付、降利率、降低中間的交易費用等。
政策的邏輯是降低購房成本,讓購房人在心理上可以對沖資產貶值風險。降低購房門檻,激活更多購房需求,讓原先買不起房的人也動動心思。
但刺激出來的增量,擋不住存量的下滑,所以整體上看,地產大盤子的交易總量還在持續(xù)下滑。
與此同時,房價也在不斷滑坡,已經回調到了2016年的水平。
根據wind數(shù)據,今年年初,北京二手房價格相比最高峰,已經回調了28.5%,回到了2016年8月的水平;上海回調了30.2%,直接跌回了2016年3月;廣州和深圳更夸張,一個跌了29.7%,另一個跌了37.9%。
這里插入一個觀點:在房地產市場下跌過程中,破壞力最大的并不是價格下行,而是鎖死房子的資產流動性。
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如果把房子當作一個商品,只要它一直在被交易,處于流通之中,那么跟房子相關的連帶債務就有被轉移、消化的可能。但如果沒有人去交易它,它就只有居住價值(使用價值)和評估出來的價值(資產價值)。
但處于下跌通道中時,疊加地產企業(yè)和買房人的高杠桿水平,房子的價值就很難去按市場價格評估,只能預估市場會繼續(xù)踩踏,資產被大幅度折價。
所以在2022年、2023年的市場上,能看到大量的暴雷企業(yè)以低至4折的價格出售資產。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流動性差的資產估值向來就低,比如工廠廠房類也是。
最終,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流動性被鎖死,或快速大幅下降,會繼續(xù)加劇資產價格的下跌,甚至引發(fā)踩踏。
過去兩年中,掛牌一年賣不出去的二手房,開盤三年去化不到一半的新房,比比皆是。
這種情況帶來的一個最直接后果就是:地產企業(yè)收縮投資,人們因為個人資產總量下降而降低消費,拼命儲蓄,以便補回資產下跌的損失。
同時,意味著全國房地產每年10-15萬億的開發(fā)投資中,有相當比例變成無效投資,最終轉化成了企業(yè)壞賬,然后有關聯(lián)到了銀行壞賬風險。(大多暴雷企業(yè)的土儲中,相當一部分都是此類資產)
二手房市場上,買房者想狠狠砍價,賣房者把掛牌價降了又降,但每個小區(qū)只有最低價才能成交,為了避免被踩踏,最后業(yè)主擺爛不再降價,雙方進入僵局。房子流通性急劇下降,上百萬億的資產無法變現(xiàn),也就無法轉換成下一套房的首付,或者消費能力。
之前在增量時期流向房地產市場的錢,逐漸變成堰塞湖,變成一個黑洞。
市場上即使有購買需求,大家看到這種情況,也會不愿意往里砸錢,避免被黑洞虹吸。
所以,房地產市場企穩(wěn)的一個關鍵因素變成了:刺激房子的流動性。
基于這個目標,樓市政策第二階段的加碼政策開始定向發(fā)牌。
第一張牌,好房子。
從表面上看,好房子是居住體驗的升級。但它產生的直接效果卻是:通過強大的產品代際差距,對老房子形成碾壓,存量房產持有者擔心手中的老房子會加速貶值,會被迫選擇進行資產換倉。
同時,大量新產品的出現(xiàn),也會刺激到一些潛在買家,讓他們重新有了購買欲望。
于是,大量“改善需求”進入新房市場。因為這些業(yè)主對現(xiàn)有房產的“甩賣”,二手房市場也重新出現(xiàn)了大批優(yōu)質、低價房源,市場成交量重新回升。
這是真正的供給側改革。
部分項目的得房率高達140%
第二張牌,城中村改造。
“房票”的作用不用多說了,推進內循環(huán)。這次繼續(xù)“加量”,“在新增實施100萬套的基礎上將繼續(xù)增加改造規(guī)模”,目的很明顯。
第三張牌,政府加速入場收房。
兩會提出“推進收購存量商品房,在收購主體、價格和用途方面,給予城市更大自主權”。
從去年各城市的經驗看,開發(fā)商手中的滯銷新房和個人手中的二手房都在收購范圍內,政府直接充當了流通環(huán)節(jié)中的一環(huán)。
僅廣州一個城市,針對越秀地產一家企業(yè),盤活的存量資產就高達上百億。
第四張牌,嚴控增量。
今年一季度能看到一個反?,F(xiàn)場,全國一二線重點城市的土地市場異?;鸨咭鐑r率地塊頻出。
地王產生,直接原因是重點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地塊集中供應,好城市、好地段的好房子是未來地產市場上最有可能的保值產品,這一塊市場頭部開發(fā)商必須吃下去。新增的土儲份額多少即意味著市場份額大小。
因為,整個地產市場的容量下降之后,有兩個集中度會上市:
一是頭部房企的集中度上升,市場份額和品牌力都會得到加強。
二是好房子產品的市場集中度上升,“好房子”成為主流產品,“壞房子”賣不出去。
所以,搶地背后,搶的是未來有足夠流通性的產品。同時,在一盤定輸贏的時代,拿到一個單盤幾十億、上百億的熱銷項目,也將會是頭部陣營的占位爭奪的關鍵棋子和勝負手。
本質上,這是頭部房企的卡位爭奪和中后部房企的生存門票爭奪。
但對于市場,搶地帶來地價上漲,又間接上對地價和房價都起到了托底作用,產生了“房子降價是有底線的”的心理預期。
隨著大量好地段的好房子入市,市場也開始出現(xiàn)變化,老錢換倉,新貴入市,樓市的成交量就逐步企穩(wěn)了。
一旦成交量平穩(wěn)或上漲,價格也會逐步走出踩踏區(qū)間,房子作為資產的流動性就能恢復,信心也開始有了。
綜合來看,通過收儲和發(fā)展租賃市場,去解決剛需端的需求,避免剛需型房源入市踩踏。針對改善市場,用好地段的好房子來改變供給結構,促進資產換倉,和刺激新需求提前入市,同時取消限價,讓市場發(fā)揮主導作用。整個市場開始被逐漸盤活。
這一系列組合拳出臺之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近期罕見的進入了一個樓市新政出臺的低頻期,與去年、前年大量的新政發(fā)布都不一樣,這也從側面說明:現(xiàn)在的政策已經有效了。
最近出臺的住宅新標準,以及南京“房七條”,都是在明確細則,強化預期,發(fā)力點還是:在供給側提供有代際差的產品,在中間環(huán)節(jié)刺激流動性,取消限制,發(fā)揮政策托底、市場主導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今年大概率會是地產行業(yè)真正筑底的時間。
原因之一:重點城市的產品已經換了。打個比喻,樓市就像幾年前的汽車行業(yè),過去賣的是油車,現(xiàn)在賣的是新能源,油車庫存對新產品的擠壓作用會越來越小,不能再以舊眼光看新市場。
原因之二:重點城市的一二手房成交量在過去半年內已經企穩(wěn),成交量回升基礎上,市場形成了兩個潛在共識:新產品的品質和價格得到市場驗證,供需之間形成第一個共識;舊庫存和二手房降價之后,以新產品的價格為錨點,通過價差空間大小,也建立了有效的價格價值評估邏輯,市場逐漸告別混亂,變清晰了。
但需要提醒的是,筑底之后并不意味著“V”型反轉,未來的新市場與過去會有本質不同,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成都等重點城市會與其它城市形成分化,北京等城市的內部也會形成高低端市場的分化,分化則意味著子市場之間的傳導效果變弱,很難再有集體恐慌情緒。
另外,地產在經濟發(fā)展中的地位,以及地產對銀行系統(tǒng)的“綁定”風險,在這一輪下跌周期中都得到了測試,“去地產化”是名牌。過去5年的地產負作用,從上到下,應該沒有人會希望再來一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