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 4 月 2 日,美國在特朗普政府主導下正式宣布進入 “國家緊急狀態”,并同步推出 “對等關稅” 政策 —— 對所有貿易伙伴征收 10% 的 “基準關稅”(4 月 5 日生效),對貿易逆差最大的國家加征更高比例的 “個性化關稅”(4 月 9 日生效),同時對進口汽車及零部件加征 25% 關稅(4 月 3 日生效)。
歐盟、中國、日本、印度等主要貿易伙伴均被納入加稅范圍,其中歐盟面臨 20%、日本 24%、越南 46% 的差異化稅率,被外界視為 “精準打擊貿易逆差” 的政治博弈。
- 10% 基準關稅:4 月 5 日起全網 “開機”,不管你是歐盟老兄弟還是亞洲伙伴,先交 10%“入門費”;
- 個性化暴擊:4 月 9 日上線,對美國貿易逆差最大的國家再加碼 —— 比如歐盟可能被加收 20%,日本 24%,越南直接懟上 46%;
- 汽車關稅提前引爆:4 月 3 日就對進口汽車及零部件征收 25% 關稅,德國車企、日本車企集體 “肉疼”。
連加拿大、墨西哥這種簽了 “自貿協定” 的 “鄰居”,也只保住了部分商品豁免,鋼鋁、木材該加的稅一分不少,網友吐槽:“北美朋友圈怕是要分組屏蔽了。”
歐盟秒速反擊,計劃對 260 億歐元美國商品加稅,從農產品到科技產品全不放過;加拿大、巴西、墨西哥紛紛啟動 “報復性關稅” 立法,連日本都坐不住,稱 “影響極大,無法容忍”。有網友調侃:“以前是美國帶著盟友砸別人場子,現在盟友集體抄起板凳砸回美國了。”
特朗普的 “如意算盤”:三個小心思全曝光
國內選情 “救命符”:
美國 3 月消費者信心跌到 12 年最低,特朗普急了:“老百姓怨聲載道?那就把鍋甩給外國貨!” 喊著 “美國優先” 的口號,想靠關稅逼制造業回流,給鐵銹帶選民畫餅。但經濟學家潑冷水:“當年貿易戰證明,關稅最后 70% 都是美國消費者自己掏腰包,相當于給每個家庭每年多收 830 美元‘糊涂稅’,錢包比關稅先喊疼!”
國際談判 “萬能威脅”:
在俄烏停火、美伊談判卡殼時,關稅成了特朗普的 “談判籌碼”。比如威脅對俄羅斯石油加 “二級關稅”,對伊朗強化制裁,說白了就是 “不聽話就加稅”,想逼各國在貿易、地緣政治上低頭。但歐盟直接嗆聲:“別想訛詐!” 馮德萊恩放話 “敢加稅就反擊”,加拿大總理卡尼更直接:“美加傳統關系已過期,該換新劇本了。”
產業財政 “雙重幻想”:
特朗普覺得收關稅既能填滿國庫,又能振興美國制造。但數據打臉:2018 年貿易戰關稅收入只占聯邦預算 1.6%,連零頭都不夠;而汽車、半導體行業因為供應鏈成本暴漲,反而面臨 “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的尷尬 —— 美國車企抱怨,進口零部件貴到扛不住,加州州長紐森直接公開反對:“中國是加州最大貿易伙伴,這稅是給美國企業脖子上套絞索啊!”
近期,中日韓經貿部長緊急開會,議題直指 “加速東亞自貿區談判”。要知道,三國自貿協定談了 16 輪,卡了 12 年 —— 從 2012 年啟動談判,到 2021 年 RCEP 生效后仍因農業開放、半導體規則等分歧停滯。但美國的關稅大棒,讓三國突然意識到:只有抱團取暖,才能對沖單邊主義風險。
特朗普總以為關稅是 “萬能膠”,能粘住國內選票、國際談判和產業漏洞,結果發現是 “炸藥包”—— 炸得全球貿易鏈火花四濺,美國自己的經濟馬車也跟著翻車。當各國開始 “以牙還牙”,這場 “零和游戲” 最后只會變成 “雙輸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