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西九江鄱陽湖退水后,出現了一幕奇特景象:大片的魚擱淺在泥地上,很多村民見狀,第一反應就是撿回家吃。可誰能想到,漁政部門卻不讓撿,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開始,不少村民心里肯定犯嘀咕:這魚就這么白白浪費,多可惜呀!但其實,漁政部門這么做,背后有充足的理由。
鄱陽湖作為季節性大湖,每年枯水期水面會大幅縮減,差不多 90% 的湖面都消失了。這時候,大量的魚會擱淺。正常情況下,漁政部門會組織人手進行轉運,盡可能讓魚兒重回安全水域。但有時候退水速度太快,魚的數量又太多,工作人員根本來不及處理,這就導致部分魚還是被困在泥地上。
再說說這擱淺的魚,淺水區大多是鯉魚。鯉魚的產卵期在 4、5 月份,這時候氣溫剛剛好,部分生命力頑強的鯉魚能游回深水區。但還是有不少魚運氣不好,擱淺在泥地。很多村民覺得這是吃新鮮魚的好機會,這點可以理解。不過,千萬別想著撿太多去走私,這可是違法的。
更重要的是,春夏交替時,魚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隨著氣溫逐漸升高,水中的寄生蟲和病菌開始大量繁殖。魚在這樣的環境里,很容易生病。如果人吃了生病的魚,這些寄生蟲和病菌就可能感染人體,影響身體健康。為了一時的口腹之欲,搭上自己的健康,實在不劃算。
鄱陽湖屬于長江水系,長江正處于 10 年禁漁期,野生魚不允許買賣。而且,退水區的地面全是淤泥,一腳踩下去,軟乎乎的,人很容易陷進去,安全風險極大。萬一發生意外,后果不堪設想。
所以,漁政和農業部門不讓村民把魚撿回家,可不是故意為難大家,而是為了保障公眾的健康和安全。這背后每一條規定,都有它的道理。咱們得理解,配合相關部門,一起守護好鄱陽湖的生態環境和自身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