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西安市社區科普大學2025年開學典禮暨第二課堂活動在臨潼區舉行。
活動中,西安市科協對2024年度西安市社區科普大學13名優秀學員代表、12名教學點優秀管理者代表、9名優秀管理者代表、10名優秀講師、12個先進教學點代表、3個先進分校等進行了表彰,并為9個新創建教學點授牌。
“社區教學點在課程設計上,以廣大居民的需求為核心,設計對應課程,不斷創新形式,增強科普知識的吸引力。”西安市社區科普大學教學點優秀管理者代表臨潼區驪山街道北關社區黨委書記趙晨旭說,接下來,北關社區將繼續與轄區內的學校、企業、個體經營戶等合作,邀請各領域的人才走進社區,為居民們普及基礎、前沿科技知識,并搭建平臺,以科普手段助力基層治理。
在特色科普活動展示環節,科普沙畫《中國科技發展之路》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生動地展示了中國科技的輝煌歷程和巨大成就;科普劇《同福客棧的航天夢》展示了中國探月工程的成就,激發了大家對航天科學的興趣與熱情;朗誦《以學術為生命,以教育為使命》講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房喻潛心科研四十載,用“中國制造”打破技術壟斷,自覺踐行、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感人事跡。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規定,每年的幾月為全國科普月?”
“9月。”
為提高公眾對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認識,現場還特別增設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知識有獎競答環節,吸引現場不少群眾踴躍搶答。
“什么是時間?”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主任、陜西省科學院院長張首剛做了題為《把時間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科普報告,從時間頻率的科學原理出發,回顧了時間測量方法的發展歷程,闡述了時間的內涵與特性。“看似最為公平的時間,也會被‘卡脖子’。”張首剛說,作為授時人,將繼續賡續紅色血脈,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老一輩科學家精神,堅持自主創新,鑄就更加精準的“中國時間”。
隨后,與會人員一起前往中國軍工文化科技主題館、秦陵科技社區科普館等科普教育基地參觀。
“臨潼區秦陵科技社區將可觸摸、可感知的科學知識送到居民家門口,借助數字化手段、多媒體技術滿足公眾多元化的科普需求,讓公眾近距離感受科學的魅力,讓我們深受啟發。”西安市社區科普大學雁塔分校鐵一院社區科普管理員寇苗苗說。
近年來,臨潼區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高質量發展為目標,致力于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全民參與、普惠共享”的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生態,依托秦陵博物院、華清宮景區等文化地標,打造“科技+文旅”實踐基地,讓千年文物“開口說話”、讓歷史智慧“觸手可及”;以“家門口的課堂”為載體,建成15個社區科普大學教學點、12個市級以上科普教育基地,在秦陵科技社區建成全市首家社區科普館,開設了涵蓋家庭健康科普、人工智能體驗、非遺文化傳承等內容的科普課程,配備了VR科普、體感互動等設施,讓科學走出實驗室,走進尋常百姓家;社區科普大學臨潼分校連年被市科協評為先進分校,臨潼區也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命名為“2021-2025年全國科普示范區”。
臨潼區科協主席牛志峰介紹,下一步,臨潼區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聚焦“科技之春”宣傳月、全國科普月等節點,開展好系列科普活動,不斷探索社區科普大學與科協工作全面發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持續提升全民科學素質,以科技創新不斷促進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記 者:王三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