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飛
2024年12月26日,第六代戰機在中國四川成都被觀察到進行飛行測試,如果再加上之前9月6日低調公布試飛成功的空天飛機,中國空軍的進步著實令人震驚。2025年3月21日,美國總統與國防部也宣布,把美制第六代戰機的合約批給波音公司。由此看起來,中美雙方在空軍和制空權方面的競爭愈發白熱化。但筆者認為,全球發達國家空軍發展的趨勢,并不是在有人駕駛飛機的第六代、第七代等技術標準上進行代際競爭,而是面對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到底在可見的將來,無人駕駛的戰機會否取代有人駕駛的戰機?
這里講的無人戰機,雖然包括現在已經用于實戰的無人機,但不限于此。在不遠的未來,無人駕駛的戰斗機和戰略轟炸機,無論是六代機、空天戰機,還是超高音速等等依據不同技術標準定義的作戰飛機,如馬斯克(Elon Musk)所說,都將是走向無人駕駛這個大趨勢。為什么會這樣呢?老馬強調的是以人工智能(AI)為核心的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必然發展趨勢,筆者更關注以下一點:
對飛機發展的最大約束,其實不是飛機的物料、結構設計、指控通訊系統和引擎等純技術、純工藝因素,而是人作為飛機駕駛員的生理局限!
航空學有一個概念叫做G力(Gravitational force equivalent),簡單講就是當飛行器加速或減速時所產生的承受力單位,飛行器加速或上升時,G力是正數,反之,飛行器減速或下降時,G力是負數。但這里的正負數只是方便表示運動的方向,并不等于負G力比正G力讓飛行員更好受,實際上是按照G力單位的絕對值來衡量對飛行員的生理壓力。據說,一個訓練有素的飛行軍官,能承受7到8個單位的G力,但維持的時限是30秒,超過這個時間的話,飛行員就會出現暈眩甚至短暫致盲、臉部肌肉扭曲等生理反應。普通人頂多就是能承受6個單位G力,也是時限30秒。但如果把飛機的性能發揮到極限,舉例說六代機,可以產生12G到15G,如果飛機結構設計得宜,可以上升到20G,導彈更可以達到60G!
所以,如果真的要把戰機的性能充分發揮到技術和工藝設計的最大化效能時,戰斗力當然最強,但任何人類飛行員都在生理上承受不了,所以未來發展趨勢就是“舍人追力”——舍棄對飛行員的人力依賴,打破生理局限,追求戰機戰斗力和飛行性能的最大化發揮!
2025年3月9日,美國空軍正式將其首批兩架協同作戰的無人機(CCA)歸類為戰斗機。這兩架原型機分別是通用原子公司研制的YFQ-42A和安杜里爾工業公司的YFQ-44A,它們是首批獲得戰斗機編號的無人機。根據美國空軍的命名慣例,Y代表原型機,F代表戰斗機,Q表示無人系統。一旦這些飛機進入量產階段,Y將從它們的名稱中去掉。協同作戰飛機項目旨在將自主無人機作為“忠誠僚機”,與F-35閃電II等有人駕駛戰斗機并肩飛行。
所謂“忠誠僚機”,指的是這些無人機的運作幾乎是不受任何人為因素干擾。比方說,如果僚機是有人駕駛的話,飛行員難免有體力不支、精神不振、戰技未精甚至與駕駛“(隊)長機”的隊長存在合作上的困難等問題,但無人駕駛的“僚機”就絕對忠誠地執行隊長和地面指揮的命令,所以稱之為“忠誠”。雖然這里強調的是無人機的非人格化執行作戰命令的特征,但畢竟已經體現出無人駕駛對有人駕駛局限性的突破。人類飛行員精神因素的局限性已經被突破,肉體生理因素的局限性之突破,并取代人類飛行員獨立作戰,是遲早的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