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柯爾特、溫徹斯特和馬林·羅克韋三家公司制造了勃朗寧M1918BAR自動步槍。由于該槍設計較笨重,因此要加裝兩腳架以保持射擊穩定,這款槍也稱作輕機槍。1918年7月,大量M1918BAR輕機槍從美國運往歐洲,用于援助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軍隊。
M1918BAR輕機槍
勃朗寧M1918BAR輕機槍采用長行程導氣式活塞、開放式槍機,口徑7.62毫米,空槍質量7.25公斤;槍口初速每秒860米,理論發射速率每分鐘650發,戰斗射速每分鐘500發,有效射程548米,采用20發彈匣供彈。M1918BAR輕機槍雖然精度稍差點,并且彈匣容量少影響火力持續性,但該槍結構簡單,分解方便,因此被一些國家看中。1927年,波蘭陸軍委托比利時FN公司生產1萬挺M1918BAR槍機槍,該槍定型為1928型勃朗寧輕機槍,簡稱WZ.28。
WZ.28槍機槍
這款機槍與M1918BAR相比,有些地方不一樣,主要改變有手槍形握把、新型兩腳架、開放式V型缺口罩門,并將槍管稍微延長。從上圖來看,兩款槍的主要區別是槍口,一個管形,另一個是喇叭形。WZ.1928全槍長1110毫米,槍管長611毫米,空槍重9.5公斤,彈匣容量20發,理論射速600發/分。二戰前的波蘭軍事實力排名歐洲第五,擁有八十多萬軍隊,機槍裝備量很大,因此該國出資金獲得WZ.28輕機槍生產授權,要自己制造這款自動槍械。
波蘭版的WZ.28輕機槍由首都華沙的國營步槍廠生產,不過制造出來的槍與原來FN公司生產的相比,稍有一些細節上的修改,例如新的機械瞄具。直到1939年9月二戰爆發時,WZ.28輕機槍一直是波蘭步兵和騎兵的主要火力支援武器,總裝備量約有2萬挺。
1935年,波蘭的槍械設計工程師以WZ.28輕機槍為基礎,改進出一種機載航空機槍,命名為WZ.37。該槍取消了握把,安裝了鏟形握把,槍管也能快速拆卸。因為WZ.28配備的20發彈匣的火力持續性不適合用作航空機槍,所以WZ.37改為91發彈盤,射速提高到1100發/分。WZ.37航空機槍空槍重7公斤,一共制造了339挺,裝備PZL.37中型轟炸機和LWS-3偵察機。
1939年10月6日,納粹德國和蘇聯共同占領了波蘭,大量WZ.28輕機槍被兩國軍隊繳獲。德軍把WZ.28改名為IMG28輕機槍,配發給二線部隊并一直用到二戰結束。而蘇軍在二戰期間將WZ.28輕機槍用于作戰,1945年戰爭結束時,蘇軍的WZ.28基本上消耗殆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