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 圖文信息 來源于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轉發只為學習分享,侵權請通知必刪。
宋庠(996年—1066年5月14日),字公序,初名郊,字伯庠,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祖籍安州安陸,后遷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其人生軌跡貫穿宋仁宗、英宗兩朝,以狀元之才入仕,宦海沉浮四十余載,終成一代名臣。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以進士第一的殊榮開啟仕途,次年即獲任大理評事、同判襄州。明道二年(1033年),因反對廢黜郭皇后事件,率群臣伏闕抗爭未果,被罰金示懲。此后仕途幾經波折:景祐元年(1034年)執掌禮部貢舉,又歷任知制誥、史館修撰、審刑院主管等要職。寶元元年(1038年),因政敵李淑以"宋郊"之名犯皇室忌諱進讒,遂改名庠,字公序,更顯其處世智慧。
慶歷年間,宋庠卷入宰相呂夷簡的政治博弈,外放揚州、鄆州等地任職,展現出卓越的地方治理才能。嘉祐三年(1058年)受封莒國公,英宗即位后改封鄭國公,晚年以司空之銜致仕。其政治生涯歷經中央要職與地方大員多重歷練,最終以治平三年(1066年)病逝畫上句點。
文學領域,宋庠與胞弟宋祁并稱"二宋",兄弟早年共賦《落花》詩,文采斐然傳誦一時。其詩承李商隱遺風,屬西昆體流派,詩作典雅精工,名句迭出;文章則以館閣代筆見長,風格溫潤瑰麗,彰顯深厚學養。學術方面,他精于文獻校讎,曾手校《國語》并撰《國語補音》三卷傳世,另有《掖垣叢志》《紀年通譜》等十余卷著述,惜多數文集四十卷已散佚。
縱觀其一生,宋庠既具直言敢諫的文人風骨,又有審時度勢的政治智慧,更以"讀書至老不倦"的治學精神垂范后世。從布衣書生到位極人臣,始終保持著文人的精神底色,在北宋政壇與文壇皆留下深刻印記。
▼點擊圖片學國畫▼
人物知識 山水知識 花鳥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