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提升國家科技創新實力的動力源,全面提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是目前從國家層面到各高校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高水平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的建立不可或缺。因此,在高等教育領域,許多高校都在探索不同類型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各類實驗班、人才計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頻繁進入公眾視野。
例如為了培養契合國家戰略需求和首都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理學院從2024年9月開始大力推行本研一體化培養新模式,并實行“青禾種子計劃”。而這無疑是該校突破“如何破解人才培養中的‘科研斷檔’難題,讓科研苗子早發現、早培養”邁出的一大步。
作為北京市重點建設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理學院依托該校在信息科技領域的深厚積淀,將“青禾種子計劃”定位為貫通本科與研究生教育的“科研育苗田”,并創新構建“1+1+N”導研本三聯模式,即1名專業導師+1名研究生學長+N項科研實踐,讓入選的45名種子選手提前三年進入科研賽道。
這些從2023級、2024級本科生中脫穎而出的首批“青禾苗”,不僅獲得由10位資深教授領銜的導師團隊定向指導,更可與研究生共同承擔國家級項目,這種“本科生進組、研究生帶教”的模式,使得科研訓練提前,有效破解了傳統教育中“本科重理論、研究生才實踐”的斷層問題
而翻開“青禾種子計劃”的培養手冊,三大特色躍然紙上:科研訓練系統化、資源整合立體化、成長路徑個性化。
在課程設置上,理學院將數學建模、智能算法等核心課程與機器學習前沿專題有機串聯,構建起“基礎課-交叉課-項目課”三級進階體系,入選學生每周至少參與8小時實驗室科研。這種“浸泡式”培養使本科生學能夠后接觸到量子計算仿真等研究生階段的科研訓練,為后續深造打下堅實基礎。
這一點從“青禾種子計劃”的先試樣本、理學院2022級本科生周建晨的成長經歷中就可以看出。據了解,周同學本科階段曾以一作發表SCI三區論文一篇、SCI二區top論文一篇(審稿中)。一個本科生在國際知名期刊中能夠取得如此成效,足以說明信息科大實行的“青禾種子計劃”是非常適用該校學生的。
時代變遷下,社會系統日益復雜,新職業和分工不斷涌現,人工智能沖擊重復性勞動,各領域對“創新”的需求與日俱增,而“創新”也成為了職業存續的關鍵。這種背景下,構建高水平的對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勢在必行。
而信息科大理學院實行的“青禾種子計劃”,用資深導師的傾心指引、研究生學長的并肩同行、以及早早就向本科生敞開的科研大門,為學生搭建了一條連接理想與現實的橋梁。如果你也想做“一顆青禾種子”,在本科階段發表國際期刊論文,成為符合社會需求的拔尖人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無疑是不錯的選擇。
關注“高考志愿說”,獲取更多關于大學的原創解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