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瀟湘晨報報道,近日,海南一體育學科教師在知名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關于AI的通訊文章引發爭議。
據網友截圖,3月24日11點40分,海南師范大學在官方公眾號上發文稱,該校足球學院講師劉昊禹在《自然》(Nature)雜志發表了文章,為學校“體育學科在《自然》正刊發文零的突破”,還特別強調了劉昊禹“引進的青年高層次人才”和“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身份。
然而,在社交平臺的討論中,有網友稱,該文章文章全篇不足200字,就是一篇“讀者來信”,學校夸大宣傳;有網友稱,一個體育專業的教師談“AI全球合作”,學科跨度太大。此后,海南師范大學微信公眾號先是刪除了此前的推文,后又重新發布,同時刪除了“零的突破”等表述。
這真是一場鬧劇!當海南師范大學宣傳部門將《自然》Correspondence欄目的讀者來們吹成"零的突破"時,這場學術喜劇的荒誕性早已超越事件本身。這個不足200字的豆腐塊文章,居然被包裝成學術論文,還稱為“第一作者”“零突破”,真是不要臉起來臉都不知道跑哪去了。
這件事折射出地方高校在學術評價體系重壓下的集體焦慮,從將會議綜述錯認為研究論文到把讀者來信標榜為重大突破,這種"學術大躍進"的鬧劇背后,是量化考核體系催生的認知扭曲,當《自然》雜志的刊頭LOGO成為學術GDP的硬通貨,連期刊目錄頁的邊角料都成了爭搶對象。
QS排名系統的數據顯示,中國高校在Nature Index(自然指數)中的權重占比每提升0.1%,全球排名平均可上移3-5位。這種數字魔術刺激著無數高校的神經,高校重金懸賞獎勵CNS主刊論文,甚至將《自然》子刊論文與副教授職稱直接掛鉤。在科研管理者的Excel表格里,學術價值被簡化為影響因子數值,知識生產淪為期刊目錄的排列組合游戲。
海南師大足球學院的學科定位與人工智能研究的巨大分野,暴露出高校“頂刊崇拜”的深層邏輯斷裂,當身體運動功能訓練老師突然跨界討論DeepSeek的技術路徑,這種學術錯位恰似足球運動員改行研究航天材料,既非學科交叉的創新探索,亦非服務社會的實踐轉型,而是評價體系扭曲催生的生存策略。
國際出版資本早已窺見其中商機,某英國出版集團推出的《自然》子刊,單篇版面費高達數千美元,卻仍被國內高校奉若至寶;《科學》系列會議增刊的錄用率常年保持在八成以上,成為中國學者"國際發表"的綠色通道。這種學術消費主義的狂歡中,真正的知識生產反而淪為附屬品。
全球大學排名的算法暴政,正在重塑中國高校的學術生態,US News排名體系中,CNS主刊論文的權重系數高達普通SCI論文的12倍,這種懸殊的賦值規則倒逼高校展開"頂刊軍備競賽"。有的高校為了爭奪名號,不惜花重金成立頂刊攻關小組,每年劃撥經費用于頂刊攻關,知識生產的本質意義換成游戲指標獲取。
作為這種攻關的另一種曲徑通幽,那就是引進擁有《科學》通訊作者頭銜的學者,提供安家費,承諾編制,等等,走向一條進攻頂刊的捷徑,科研人員不得不在學術理想與現實利益間進行殘酷博弈。
我們要不要頂刊?要,那是科學高峰,每一個學者都要有攀登科學高峰的抱負,但要不要為此搞得勞民傷財,以至于變成病態?肯定不要。
科研要發論文,也要見落地成果,與其在頂刊幻影中追逐虛名,不如在應用轉化中尋找真價值,當高校在科研和應用中做出真成績,成為市場的冠軍,這不比在《自然》增刊灌水更有生命力么。
西湖大學試行的“三維評價法”,將成果影響力分解為學術創新度、技術轉化率、社會貢獻值三個維度;南方科技大學設立的“應用研究特區”,允許科研成果以技術入股形式參與市場轉化。這些探索證明,當論文不再充當學術評價的“一般等價物”,真正的知識創新方能破土而出。
比人工智能更需進化的,是中國高校的價值認知系統。當學術評價體系完成從“期刊目錄崇拜”到“知識價值發現”的范式轉換,當體育老師不必跨界討論神經網絡,當讀者來信回歸信息交流的本真狀態,中國高等教育才能真正走出焦慮陰霾,在踏實前行的道路上聽見真理的回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