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軍第一次大授銜,一共授予了1052名開國將帥,其中上將以上級別的只有75人。我們要知道解放軍有數百萬大軍,能夠進入這75人名單,是職業軍人莫大的榮耀。
可以說,1052名開國將帥的軍銜大體公正,但由于高級軍銜的數量實在太稀少了,總會存在著一些遺憾。尤其上將這一檔次僅75人,很多我軍能征善戰的將領,比如:賀晉年、徐立清、廖漢生、莫文驊等人,都未能成為上將。
反而國民黨投誠起義的三位將軍,陳明仁、董其武、陶峙岳三位都被授予上將軍銜,我們要知道,這三位將軍在國民黨那邊是中將軍銜,加入我軍比原來在國民黨那邊軍銜還高一級,這是否公平?
其實,這非常合理。
一是體現了我黨團結各方、愛惜人才的主張。
曹操有一句很有名的詩詞:“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意即當權者在吃飯時,只要有人才來求見,飯都不想嚼咽了,直接把吃的東西一吐,就趕緊去接見人才。當權者唯有如此高規格地“虛位以待”,才能讓人才心甘情愿地效力,從而“天下歸心”。
國民黨就沒有做到這一點,對于投降國民黨的人,不肯“虛位以待”,甚至“低位以待”。
張國燾前期是鄂豫皖蘇區中央分局書記,鄂豫皖根據地的實際負責人,他手底下有8萬條槍;即使后期落寞了,他仍然是陜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代主席,地位非常高。張國燾滿懷期望地投靠國民黨,卻被老蔣安排到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在戴笠的手下主持什么“特種政治問題研究室”,主要是培訓國民黨講師類的工作,弄得張國燾很是尷尬。張國燾想著過來國民黨這邊,最起碼弄一個省部級職務當當,沒想到給了一個“科級”職務。手下不知道有沒有10個人。
我黨向來擅長團結人心,新中國成立之初,那個時候正處于統戰時期,臺灣還未收復,我黨急需拉攏國民黨部分軍政要人的支持,從而分化國民黨。因此,需要高規格對待國民黨投誠我黨的人,以表現我們的真誠實意。
二是國民黨軍軍銜標準和我軍不同。
國民黨最高軍銜是特級上將,也就是老蔣,對應我軍的大元帥軍銜(實際上未授予)。
12個一級上將,分別是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何應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陳紹寬、程潛、白崇禧、陳誠等人,這12個人對標的是我軍十大元帥。
可以說國民黨那邊的中將相當于我軍的上將層次,王耀武,杜聿明,鄭洞國等名將也是中將,他們的指揮才能以及實際職能,不比我軍的上將差!
陳明仁、董其武、陶峙岳也是陸軍中將,在國民黨掌控了實實在在的軍事力量,他們到我軍這邊成為上將,不能算是破格式提升。
綜合以上兩方面,陳明仁、董其武、陶峙岳在國軍是中將,加入我軍成上將,非常合理,不存在說不公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