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剛完成全球首臺物聯網智能烤箱的量產調試;淄博齊魯科創大走廊上,山東大學龍山校區(創新港)的實驗室里,碳基半導體材料研究正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煙臺八角灣新城,核能級創新要素加速匯聚,形成從基礎研究到產業轉化的完整閉環……這些蓬勃躍動的創新場景,正編織成山東構建一流科技創新生態的生動圖景。
政策鏈激發創新動能
不同于傳統政策"撒胡椒面"模式,山東率先推出"創新政策2.0版"。省科技廳聯合財政廳創新"撥投貸保服"聯動機制,為科創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在濟南量子谷,這項政策已助力科大國盾量子等20余家企業突破融資難瓶頸。青島實施"碩果計劃",單項成果轉化最高可獲3000萬元支持,目前已有128項高校成果實現本地轉化,合同金額超28億元。
產業鏈鍛造創新長板
聚焦"十強產業",山東布局建設12個國家級、63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在威海,碳纖維制備及工程化國家工程實驗室與光威復材形成"研發+產業"雙輪驅動,突破T1000級碳纖維制備技術,使國產碳纖維強度提升40%。濰坊動力裝備集群通過建立"龍頭企業+科研院所+配套企業"聯合體,已集聚426家上下游企業,本地配套率從62%躍升至89%。
人才鏈激活創新源泉
突破地域局限,山東構建"人才飛地"網絡。在蘇州生物醫藥園、上海張江高科等區域設立離岸孵化器,實現"研發在外、轉化在魯"。濟南推行"人才券"制度,企業可憑券購買技術服務,目前已發放2.3萬張,帶動技術交易額突破450億元。在臨沂,沂蒙山實驗室通過"揭榜掛帥"機制,吸引清華大學、中科院等團隊攻克木業綠色轉型技術難題,相關成果已在20余家企業應用。
全周期服務護航創新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山東搭建"創新服務云"平臺,集成1289家服務機構、3.2萬個服務產品。淄博建立"科創經紀人"制度,每個重點產業配備專職服務團隊,已促成產學研合作826項。日照打造"創新積分貸",將企業創新投入、人才結構等轉化為融資信用,已有67家輕資產科技企業獲純信用貸款1.8億元。"過去是‘栽梧桐引鳳凰’,現在是‘育生態生鳳凰’。"山東省科技創新促進中心主任于洪文表示。數據顯示,全省高新技術企業五年翻番突破2.6萬家,技術合同成交額五年增長2.3倍,國家級創新平臺新增126家。在最新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中,青島、濟南躋身中國城市創新力20強,山東正在用生態構建的智慧,書寫創新驅動發展的"齊魯答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