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河北頻道
為有效支持服務春耕生產,河北各大中型灌區充分發揮糧食生產“主力軍”作用,優化調度、科學配水,最大程度保障春灌用水需求。根據河北省水利廳最新統計,截至3月底,全省已有55處大中型灌區啟動春灌,累計供水量約5.6億立方米,灌溉面積近370萬畝,是去年同期的近3.7倍。
臨近清明,冀中南平原已滿眼青綠。3月28日,在深州市石津灌區徐灣分干渠駱村灌溉站,借助物聯網技術新建的智能閘門測控柜剛剛投入使用。灌溉站站長劉立勇打開手機端“明渠智測”APP,設置好參數,點擊啟動,閘門就徐徐移動,幾分鐘就完成閘門升降“演示”。
過去,閘門升降靠人工手搖,搖40圈,閘門才移動1厘米,完成兩個閘門控制任務,需要四、五個人接力干約1小時。“現在,即可以通過測控柜現場控制,也可以通過手機控制,不僅提高效率,節省人力,最關鍵是老百姓澆地更及時了。”劉立勇說。
石津灌區是河北省第二大灌區,建有像徐灣分干渠上的閘門有300多座,今年計劃灌溉下游石家莊、衡水、邢臺、辛集等地140余萬畝農田。新技術的應用為灌區科學管理、節水增效提供了重要支撐。
目前,石津灌區的立體感知體系、自動控制系統、應用支撐體系、數字孿生平臺等正在建設。建成后,可實現對墑情的及時掌控,水情的精準化監測,配水調度指令的實時下達,重要樞紐的可視化操控,工程巡護的可溯化管理。
今年以來,河北省平均降水量比去年同期明顯偏少,春灌需水形勢迫切。各地水利部門蓄、引、提、攔、調,多措并舉,增加灌溉可供水量。
通過多方協調、提前動手,河北省全力爭取多引多調外來水。截至3月中旬,通過引黃、引江東線、引衛等多條跨流域引調水線路,累計引水超3.5億立方米,為沿線農業灌溉水源置換、鞏固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果提供了重要支撐。
在白洋淀,河北省水利廳精準調度周邊閘門和泵站,在保障淀區生態水位的前提下,從白洋淀東部、南部兩個方向置換白洋淀水量,不斷優化淀區水動力條件和下游供水格局。自3月1日以來,累計向雄安新區、廊坊、滄州等下游地區供水0.6億立方米,灌溉農田63萬畝,實現了淀區生態涵養與抗旱保苗雙贏。
“針對未來旱情的不確定性,我們要多做困難準備,在用好本地水、調好外來水的同時,應借助物聯網、數字孿生等科技賦能,大力推進農業高效節水灌溉,這也符合國家提倡的‘節水優先’的原則。”河北省農村供水總站高級工程師張博雄表示。(任樹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